六朝古都與青奧會如約相遇,只待16日晚華幕初啟。
紫金山、秦淮河、明城墻、烏衣巷,綿延2500載的金陵,正揮筆寫就青奧會的新篇章。從2010年的新加坡到2014年的南京,這項由國際奧委會創辦的嶄新賽事,不過4年光景。對於青奧會的真實模樣,或許還有太多人懵懵懂懂。
這是一個怎樣的運動會?讓我們在南京找尋答案。
不是傳統奧運會復刻版,快樂比競技更重要
南京青奧會的獎牌名為“勝利者的足跡”。23歲的設計者、斯洛伐克青年馬特伊·庫卡説,靈感源自跑道,那是青奧會的起點。賡續百年的奧林匹克長路上,剛剛舉辦至第二屆的青奧會,已然勾勒出不同的色彩。
青奧會的基因圖譜,不是傳統奧運會的“復刻版”或“微縮版”。國際奧委會前主席羅格創辦此項賽事的初衷,源自青少年運動員在傳統賽會的交流不夠暢通。突出文化教育的地位與價值,淡化勝負的唯一目標性,是青奧會不同於其他運動會的主基調。正如國際奧委會所言,多數奧運會項目都有世界青年錦標賽,簡單重復單項體育聯合會已經在做的事情沒有意義。
南京青奧會設置28個大項,設項架構與傳統奧運會大致相倣,但內涵迥然不同,很多比賽是為年輕人量身訂制。從打破國籍界限、性別界限的混編組隊,到田徑8×100米全體參賽選手一起迎面接力,比賽早已跨越競技的藩籬,昇華到團隊精神的塑造。從賽場收穫人生感悟,比金牌、榮譽更加珍貴。
青奧會承載著與奧運會不同的使命。不設置獎牌榜,每個代表團最多70人參加個人項目,運動員必須全程入住青奧村……這些裏外全新的設定,不只為奧林匹克大家族注入生機,讓參與其中的青少年運動員更注重個體體驗。
“青奧會必須有趣,不能太嚴肅,不應該有傳統奧運會的沉重。”羅格為青奧會制定的成敗標準,在於“運動員是否在運動會期間感到快樂”。在青奧會的舞臺,年輕人可能失利於競技場,但無處不在的快樂和收穫,何嘗不是另一種成功?
追尋奧林匹克本源,傳承奧林匹克價值觀
如果以規模和影響力衡量,青奧會顯然無法與奧運會相比。儘管204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赴約南京,但不足4000人的參賽人數,僅為倫敦奧運會的1/3。15歲—18歲的年齡設定,註定競技水平並非世界頂級,缺少體育明星的青奧會,從市場價值到媒體關注度,也無法媲美那些頂級職業聯賽。
現代奧運會歷經百年、聲望日隆,但過度商業化、濫用興奮劑、職業性腐敗等危機,正在侵蝕著奧林匹克運動的最初夢想。“奧運會重要的不是勝利,而是參與;生活的本質不是索取,而是奮鬥。”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的忠告言猶在耳。
青奧會的存在,恰恰可能擺脫羈絆,屏蔽掉政治訴求和商業期望的滲透。而注入技能發展、健康生活、社會責任等文化教育活動,已經大大超過傳統運動會的範疇,重歸“實現人類全面發展”的奧林匹克本源。在這一過程中,人們也在反思競技的終極意義,重新認識體育的本質。
在青奧村的國際奧委會展廳,你能看到孫雯的球鞋、王勵勤的球拍、雷聲的擊劍頭盔、任燦燦的拳擊手套……這些模範運動員的舊物背後,有太多激蕩人心的拼搏故事。“與冠軍對話”是分享,也是傳承。在青奧場館,你總能看到家長帶著孩子來購買門票,或許年幼的孩子記不住誰是冠軍,但體育帶來的歡愉將悄然紮根心底。
正如南京青奧會的口號“激勵三代人”,將更多青少年從互聯網拉回運動場,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未來蓄力。據國際奧委會研究,目前奧運會的電視觀眾平均年齡偏高,對年輕群體的吸引力正在下降。青奧會的快樂本質,在感染更多青少年愛上運動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傳遞著奧林匹克價值觀。“他們是來比賽的,更是來學習、來交朋友的。”在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看來,弘揚奧林匹克精神恰恰是青奧會的使命。
體育+教育比説教有用,人生體驗無法複製
“綠動空間—環保小屋”,是青奧村第一批開放的特色小屋。騎一下動能發電車、在宣紙上“我手印我心”、用環保紙繪製蝴蝶面具,每一項寓教于樂的體驗遊戲,讓各國運動員“樂不思蜀”。志願者江穎傑説:“希望他們把遊戲中收穫的環保理念帶回家。”
“青奧會當然要有比賽,但是主要目標不是賽事,而是教育。”羅格對於青奧會的思路,與顧拜旦“奧林匹克運動最重要的功能在於教育”的理念一脈相承。15歲—18歲的年紀,正是燃燒夢想與青春叛逆的交織期。人格豐盈、道德完善,與體魄強健同等重要。走出青奧賽場的運動員,也許無法登上更高的競技舞臺,但至少懂得尊重他人、學會擔當、融入團隊……以體育為媒介的教育,遠比枯燥的説教更有用。而這段美好的經歷,註定是影響一生、無法複製的片段。
因為年輕,所以更容易分享。青奧村裏,不管你是何種膚色,兩個Yogger“小手掌”碰一碰,就能交換個人信息和社交賬戶。淡化競技的青奧會,是一場無國界的青春派對。文化的共享與友誼的累積,從賽場延展至人生。而對於主辦城市而言,亦能留下難能可貴的體育文化遺産。
當然,青奧會不是完美無缺。如何徹底剝離奧運辦賽模式、如何強化公益價值、如何改革不適宜青少年的項目,是青奧會難以繞開的“成長的煩惱”。“從長遠看,青奧會的發展有很重大的意義,目前還在探索和實踐過程中,還未成熟。”亞奧理事會終身名譽副主席魏紀中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