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原標題:最好的教育其實就在身邊 來源:中國教育報
眾裏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細品辛棄疾的《青玉案·元夕》,會領悟一個小哲理,那就是我們苦苦尋找的答案,往往就在身邊。
比之於教育,這個領悟同樣成立。哪才有最好的教育?誰能讓自己的孩子成長成才?孩子如何才能真正收穫成長?……對優質教育的渴求、對教育真經的追尋,就像辛棄疾筆下的“那人”,成為許多家長的終極求索。而每到寒暑假的關鍵節點,這種渴求變得格外強烈,追尋的方式似乎也五花八門。
有媒體調查發現,雖然剛剛參加完閉學式走出了校門,但許多孩子的面前已有很多輔導班如約等候。他們的家長早早為其報了各種輔導班。調查中,對於“是否有計劃讓孩子參加暑期培訓班”這一問題,54%的家長表示“有且已經報名”,28%的家長表示“有但還未報名”。一些機構為了“備戰”暑期,早在一個多月前就推出了各種“報名優惠”措施,打起了宣傳大戰。
不只是報輔導班,有些家長還花費重金,讓孩子參加各種夏令營、校園考察、文化體驗等近來比較時髦的項目。據《新華日報》報道,進入暑假,南京各大高校、博物院、科技館等場所隨處可見一批批外地“小遊客”,在“導遊”的帶領下參觀遊玩。這些可不是普通的旅行團,而是時下正火爆的夏令營。一家號稱“全球華裔孩子暑假首選”的夏令營機構,今年就推出新産品:只要5880元,就能培養孩子“領袖氣質”。
且不説領袖氣質能否培養,投入重金就真的能助力孩子成長?其中是否有安全隱患,導遊或教練是否有相關資質?另外,一定要上輔導班,才能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只有參加了各種看似高大上的夏令營,孩子才能得到鍛鍊?把孩子交給看上去很“專業”的機構,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讓孩子假期充充電,早學、多學一點,多一些體驗、感悟,家長們這些樸素的想法不難理解,但問題是金錢的投入並不一定帶來可期的回報。專業機構的老師或許學識深厚,比父母懂得多,但不一定能教好孩子。孩子的身心特點和教育規律告訴我們,好的教育無非是孔子所謂的因材施教、寓教于樂、教學相長。在難得的親子較長相處時段裏,與其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別人教育,不如把孩子放在身邊,從其現狀出發,予以有針對性的教育,這才是值得推廣的教育之道。
這是因為,只有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能根據其優點和缺點予以有效幫助。而且,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僅是知識,還包括情感方面的滿足、價值觀層面的引導、學習動力的激發。大量事實證明,有父母陪伴的教育是最美的也是最有效的教育。有父母高質量陪伴的孩子,更有安全感、幸福感,亦能萌生源源不斷的學習動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在這方面,浙江衢州高三男生方正天是一個正面案例。據《錢江晚報》報道,小方酷愛爵士鼓,但學習成績一般。為了支持兒子打爵士鼓,小方的爸爸方光明沒少付出:兒子在家裏打鼓噪聲太大,引起鄰居投訴,方光明挨家挨戶登門道歉。為了讓兒子更好練鼓,方光明在相鄰小區買了個地下車庫,並陪伴孩子打鼓……如今,小方已被美國一所名校錄取,將赴美國求學。父母發現孩子身上的個性和優點,給予及時的鼓勵和幫助,這是教育的本質所在,也是此案例給予每個人的教育啟示。
父母們要明白一個道理,真不見得花費越多,對孩子越好。讓假期過得有意義,父母可以反其道而行之,把孩子帶在身邊,一起做一下人生規劃,或一起旅行,或做一項課題研究,這些都能給孩子實質性的幫助。即使是和孩子在家中或到大自然中玩,也是有收穫的。《人民日報》就刊文指出,沒有一種“玩”毫無意義。比如“過家家”,孩子會構思社會生活事件腳本;比如用積木搭樓梯,孩子會不自覺用到遞增、遞減的數學方法;比如棋牌、運動類遊戲,暗含規則意識和合作能力……無論是哪類遊戲,都是幼兒對事物的探究。
當孩子學會了玩,享受與父母一起玩的過程,教育就變得溫馨而多彩。如果説這個世界沒有最好的教育,只有最適合的教育,那麼最適合的教育一定不是拿出不菲資金讓別人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陪伴孩子幫其找到學習的動力、方法,這也許才是過暑假的最好、最有意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