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智慧樹小小智慧樹金龜子城堡看我72變新聞袋袋褲芝麻開門智力快車快樂大巴快樂體驗

排名在前1%的學生是靠天賦還是靠努力?

少兒資訊 來源:央視網 2017年07月06日 15:02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先來看這樣一個公式:

        是不是很多人都這樣認為?覺得:成績=天賦×努力。真的完全是這樣嗎?小編推薦大家耐心地看完下面這篇文章,父母和孩子也許都會得出自己的啟發。

        1、學習本身是自帶加速度的

        在很多情況下,所謂的“天賦”,應該叫“偽天賦”才對。

        那些讓“學神”們用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好的成績的因素,可以歸結為兩類:學習習慣與思維習慣。這兩者的作用是如此廣泛,如此隱蔽,以至於滲透到了學習的每一個細節中,體現出來就是一種“天賦”的錯覺。

        學習習慣有多重要?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幼年缺乏管教,“放棄枯燥的事物而尋求娛樂”的經驗更多,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讓他習慣於從中獲得快感,適應了高刺激的事物。

        一個學習習慣好的人,可能從小適應了枯燥的鋼琴舞蹈書法繪畫,於是追逐刺激的經驗更少,適應了低刺激的事物,更習慣於在枯燥中堅持下去。並且,隨之而來的好成績正向激勵了這種親和枯燥的習慣。

        於是,同樣是刷書遇到枯燥的章節,前者在低刺激的環境中,更傾向於走神,花了兩小時在隨時襲來的走神中,走走停停,勉強推完了這個坎;而後者更傾向於專注下去,二十分鐘就能推完。並且兩人的印象深度天差地別。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一個學習習慣差的人,可能在早期,生活在一個節奏緩慢的教育環境中,更多地體會了拖延學習來開小差的快感,於是神經突觸的建立,使其習慣於拖延。而習慣好的人可能相反,在每一次立即行動後,獲得了巨大的獎賞。

        於是,這種正向刺激的積累使其養成了毫不拖延的習慣;於是,同樣是上課講到稍微艱難的點,前者更傾向於打算拖到課後再消化,然後開起了小差,後者則更傾向於直接正面應對,當下解決問題。

        結果,前者不僅上課的時間完全浪費,課後還要以加倍的時間,以更低的效率消化,造成極其恐怖的時間虧損;而後者則能在一馬平川的課後時間自由地平推進度刷熟練,由此多出三四倍的有效學習時間。

        事後,很多人就會覺得這是天賦,是智商。

        學習,本身就是一種積累的過程。很多人誤以為學習這個動作只是在積累路程,錯。學習也能積累學習的速度——換言之,學習本身,是自帶微小的加速度的。

        越學習,就越適應學習。

        2、學習效率高的人往往都有極好的閱讀習慣

        有的人會舉XXX天天上課吊兒郎當,回宿舍就打遊戲,照樣年級前十的例子,來反駁“學習效率高的人一定擁有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接下來,再説一下這群人身上的另一種——思維習慣。這種因素更重要,也同時更隱蔽。

        思維習慣有多重要?人學習一個新事物時,往往是依靠其與已知的事物進行比較與聯絡。比如見到一個由幾根木棍支撐的木板,會馬上判定這是一張“桌子”。

        類比到學習,當概率論講到大數定律的章節,一個聽説過價格回歸、價值定律的人可能秒懂;當物理課上講到勻減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聽説過“強弩之末,不可穿魯縞”的人可能更容易理解;當談到三階行列式的沙路計算法時,做過智商測試題的人往往可以瞬間理解。

        這種思維習慣的獲取,相當大的途徑就是閱讀習慣的養成。按照《如何閱讀一本書》中的分法,書籍的作用有兩種,一是提供經驗、二是教授理論。

        比如一部小説,就是一系列經過高度整理,高度有序化的經驗;一本科普雜誌,除了經驗之外,還有一系列淺顯通俗的理論。

        一個熱愛閱讀小説新聞的孩子,在早期可能就通過閱讀這種可以最快提升自己經驗豐富度的途徑,擁有了遠超其他同齡人的早期經驗積累,而人總有從已有經驗歸納理論的傾向。

        這個過程好比核裂變裏中子的釋放一樣——物質體積越大,發生中子撞擊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人的經驗越豐富,平時突發靈感,從經驗歸納出理論/聯絡的可能性也就越大。面對新知識時也就更容易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一個熱愛閱讀科普雜誌或者淺顯理論的孩子,則更容易養成鍛鍊出自己接受外來理論與整理既有經驗的習慣。同時,一個個由以往經驗整理出理論的成功案例,很可能會在價值觀上激勵他們思考,並養成強烈的思考傾向。

        你仔細觀察那些學習效率高的人,就會發現,其小時候或多或少都有愛閱讀的習慣。無論是何種閱讀,都有産生精神愉悅的可能。而這種愉悅將成為寶貴的早期正向激勵,使其愛上吸收外界經驗、接受外界理論,或者開始看到一道難題就忍不住思考,忍不住推敲。

        細分起來,他們可能也因此愛上數學/物理/天文/歷史等等具體的領域。所謂興趣,很大程度上也是後天的。而興趣對一個人學習的作用,不言而喻。

        3、做題本質上的好處是熟悉邏輯通路

        而即便是大家所公認的天才,其成就也源於常年思維習慣的鍛鍊。

        比如高斯,他説自己學會説話之前就會計算了,這説明,在高斯的幼年經常接觸到各種數字,無意間讓他很小的年齡就掌握了初等算術。

        高斯的計算強度有多大呢?以1818年,高斯擔任丹麥的測地工作為例,整個工作持續了8年,高斯白天測繪,晚上計算,測繪所畫的圖就有100多萬張,野外實測數據匯總後,全部計算工作由高斯負責,總計算量需要這個人一天不休地計算10年!

        這種後天的思維訓練訓練的魔力是巨大的。比如説,同樣解決一道難題或理解一個難的概念,需要經過至少七層嵌套的邏輯,一個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前三層邏輯早已爛熟於心,第四五層邏輯又在他以前做過的題目、看過的書中熟悉過,剩下的工作只不過是推出剩下的兩層邏輯而已:

        而一個沒經過高度邏輯訓練的人,可能只能熟悉前兩層的邏輯,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就要佔用極大的工作記憶空間,經歷無數次試錯,承受大量不熟悉邏輯的痛苦,才能HOLD住那高達五層的邏輯樹。於是解不出來就是很正常的事了。

        每做一道題目,每理解一個概念,每嘗試一次思考,就是在不斷地熟悉其內容底下的一個個邏輯通路。這種邏輯通路的熟悉,會遷移到未來遇到具有類似底層邏輯的問題中去,從而舉一反三。

        換言之,做題本質上的好處,就是熟悉邏輯範式,縮小推理的“可能性空間”,從而讓自己的邏輯習慣能更好地擬合實際問題的路徑。

        4、習慣的上升空間太大了

        以上所列出的每一個具體習慣,都只是習慣、天賦、努力、環境、經歷、方法等諸多因素的因素集合之一,一個人可能只需要十中得五,就已經很了不起了,十中得七八的“天才”,也會有二三短板。但總的來説,最根本性地決定學習效率的,仍是後天習慣。

        那些排在前1%的學生,或是在天賦上突出,或是在習慣上突出,或是方法努力等突出,又或者平均而都不錯。而在這個分佈中最右端的那些人,往往在所有變量上都至少做到了“優秀”這個層次。

        很多人會反駁説,到了最頂尖的水平,只能拼天賦。換句話説,就是流傳得很廣的所謂“努力決定下限,天賦決定上限”。但是,我們也要明白,在無數個變量産生的高斯分佈中,越往極端靠近,短板效應就越嚴重。在最頂尖的位置,習慣、天賦、努力、方法等已經是缺一不可。此時,所有的高權重因素基本都會成為必要條件,天賦在其間並無什麼不同之處。

        曾經認識一個高考省狀元,她身上就集成了頂尖的天賦,強大的規劃能力,最優秀的教育資源,從小刻苦的才藝訓練,對特定學科的熱愛,每天精確8小時整睡眠的作息等優秀的因素,才有了最頂尖的成績。

        所以説,所謂“天賦決定上限,努力決定下限”也是不準確的,所有的因素共同決定上下限。以大多數人的習慣差別,習慣的上升空間不知有多大。

        5、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比習慣小多了

        不可否認,智商帶來的能力差距是存在的。

        但歸納能力再高,也抵不上愛閱讀的孩子積累下可觀的經驗與理論存量;反應速度再快,也抵不上意志強的孩子聽課從不走神的耐力;工作記憶再強,也抵不上家教好的孩子輕易專注兩個小時的好習慣。

        無數的習慣差異,浸潤在了日常生活之間。比如,一本本數理啟蒙文學名著與網絡爽文無腦漫畫之間,在巧妙的引導鼓勵與粗暴的填鴨灌輸之間,在科學的言傳身教與無度的溺愛家暴之間……

  • 智慧樹
  • 小小智慧樹
  • 新聞袋袋褲
  • 動漫世界
  • 第一動畫樂園
  • 動畫大放映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Android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青少劇場更多
最熱視頻排行榜更多
860010-112206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