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在網絡媒體上經常可以見到這樣一段話:“我們人的一生中有兩個家。一個是我們從小長大的家,有爸爸媽媽,也許還有兄弟姐妹。另一個是我們長大以後,自己結婚成家的那個家,我們把第一個家叫做原生家庭。”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而這種聯絡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
説到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今年參加《花兒向陽開》“六一晚會”小萌娃楊澤崧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六一晚會”的戲曲節目《百花齊放》,是由著名京劇楊派老生表演藝術家楊乃彭攜兒子楊少彭、孫子楊澤崧,一家三代齊唱《定軍山》經典唱段,這是幸福的一家人,也是中國傳統文化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的最佳寫照。
隨著節目的播出,楊家三代特別是小萌娃楊澤崧(小名佑佑)得到大家的關注和喜愛。網友們更是紛紛表示,“一定是拯救了銀河系才有福氣有一個這樣的寶寶”!
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培養“一個這樣的寶寶”,除了“拯救銀河系”,你還能從哪些地方入手?
家庭環境
説到三代同臺,今年四歲半的京劇萌娃楊澤崧生於一個京劇世家,楊澤崧的爺爺楊乃彭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爸爸楊少彭是京劇老生、青年京劇名家。
(圖片攝影:劉方)
看到這樣的京劇家庭配置,是不是很驚訝?這還不算,楊澤崧的奶奶王新玲是天津京劇院梅派青衣演員,而楊澤崧的媽媽藍恭欣是北京京劇院梅蘭芳京劇團荀派花旦演員。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下,小澤崧成長為一個鐵桿票友。
這樣的家庭背景介紹,不是想説爸爸媽媽沒有梨園背景就培養不出京劇小萌娃,而是想要提醒各位家長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樣子,一個相應的家庭環境能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比如想讓孩子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而爸爸媽媽卻從來一頁書都不翻,一回家就玩手機,那麼孩子的閱讀習慣就難養成了。
正如文中的小澤崧,每天沉浸在戲曲的氛圍裏,在爺爺奶奶爸爸媽媽的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生出對戲曲的親近之心,也引起了孩子想要學習的興趣。
爺爺楊乃彭表示:“小孩的興趣一上來,一天都擋不住,光唱,就來回倒,自己還都扮上。”
後天培養
除了先天的遺傳基因以及原生家庭的環境氣氛,後天對於孩子的培養更加不容忽視。學習京劇是要吃苦頭的,而楊家三代在這上面都下了苦功夫。
被稱為“生行不可多得人才”的楊乃彭言談舉止一派儒雅,雖然頭頂著國家一級演員、梅花獎、梅蘭芳金獎、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等一大串閃光的榮譽,他卻坦言自己對京劇“一輩子沒搞完美,根本驕傲不起來”。
4歲學戲、6歲登臺的楊乃彭與舞臺打了60多年交道,對藝術有著更加深刻的理解。“我總和學生們説,藝術無法速成,沒有捷徑可走,觀眾是最好的評委。常有學生問怎麼才能練出一副好嗓子,我就告訴他們功要自練,別人代替不了。”楊乃彭的童子功怎一個“苦”字了得?“我13歲考進天津市戲曲學校,每天早上4點半起床,到學校後面的水坑邊喊嗓子、練白口,練完兩個小時回宿舍時還有不少同學沒起床呢!到了課堂上,接著跟老師吊嗓子,晚自習時還要再吊一遍嗓子。一天3齣戲,6年從沒間斷過。那時學校條件簡陋,早晨練功沒有暖氣,如果穿得厚實動作又不利落,只好堅持凍著練。”
楊乃彭對於兒子楊少彭的學習要求也很嚴格。出身梨園世家的楊少彭自幼跟隨父親楊乃彭學戲。“別看在生活上父親對我很慈祥、很寵愛,但在藝術上他就完全換了一個人,非常嚴格,有時甚至是苛刻,唱不對就要罰,從來沒有對我的表現説過滿意,但我知道,這也是他對我的一種愛。”
演出現場,71歲的楊乃彭坐鎮後臺,看著40歲的兒子演完全場。上場前楊乃彭用扇子做道具,給兒子演示了一遍動作身形。不過癮,楊乃彭又拿起了楊繼業的大刀直接舞給兒子看。楊少彭早已是獨當一面的名角,但在父親眼裏,兒子永遠有進步空間,為他擼直白色鬚髮,整理戲服衣襟。整場演出時,楊乃彭坐在側幕一角的板凳上,一探頭就是舞臺。
而這份對於學習的認真也一直延續到了小澤崧的身上,從兩歲開始學唱戲,今年四歲半的他已經有兩年半的戲齡。
家人也在他的成長上很是用心,不僅培養他紮實的基本功,也從戲曲的背景、內涵等多方面幫助他理解與提高。爸爸楊少彭表示:“通過京劇,讓孩子了解到這裡面有很多中國古代傳奇人物,從這些故事當中學到很多知識。比如禮節、對父母的孝順,特別是仁義禮智信,百善孝為先。”楊少彭還表示,“國粹在傳統美德的弘揚方面,有它的獨到之處。”
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小澤崧更不放鬆對自己的要求,直言“就想挑戰難的東西,越難我就越挑戰!”
了解了京劇世家楊家三代的故事,你是不是對於孩子的培養有了新的認識呢?作為父母,與其羨慕“別人家的孩子”,不如也親自為孩子打造一個積極的家庭環境,和孩子一起成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