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棉花糖一直是個勤勞的好孩子,經常幫助雲朵媽媽做家務。家裏的醬油沒有了,棉花糖出去幫雲朵媽媽買醬油,路上卻和小朋友們玩了起來。這是棉花糖第一次獨自出去,這麼久沒回來,在家等著孩子的雲朵媽媽可擔心了!
很多媽媽會遇到像雲朵媽媽這樣的情況:孩子主動要幫媽媽“跑腿兒”,媽媽一邊想讓孩子獨立做事,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一邊擔心孩子獨自出行有危險。每次孩子獨自出門,媽媽總是提心吊膽的,孩子回來晚一點家長們就忙著去找人。
還有一些媽媽希望孩子人格獨立,將孩子的獨立理解為一種時間和空間上的脫離。媽媽們把孩子放在一個陌生的環境後“撒手不管”,期望孩子能學會自己照顧自己,從而培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然而,這樣做造成的結果往往和期待不符。
兩種媽媽的做法都是為了孩子好,卻不完全對,究竟怎麼做才能放心有效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呢?
獨立≠對孩子“撒手不管”
有的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很小就把孩子放在託兒所、幼兒園,讓孩子從小就寄宿,在外地上學,去國外留學,以為可以培養和鍛鍊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然而,孩子會覺得父母不喜歡自己,將自己拋棄了。這種拋棄的想法讓孩子絕望,但又必須堅強,從而形成“生活獨立”的假象。這樣的孩子內在的人格缺乏內核,外強中乾,這樣做對孩子造成的創傷遠遠大過孩子獨立的假象。
只有當孩子與父母內心聯絡越緊密,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和安全感,人格才能更獨立。0-6歲是孩子的心理關鍵期,孩子感受到越多的愛和安全感,獨立人格就會越堅韌。真正的獨立是由內而外的散發,不能從外塑造。真正的獨立,應該是發自內心的自信和強大。
獨立=對孩子 “適度粗放”式管理
家長對孩子的愛是毫不保留的,那麼,如何營造孩子的安全感,培養孩子的獨立精神?“適度粗放”式管理不是“緊抓不放”,也不是“撒手不管”,而是在一抓一放之間,合理引導樹立孩子正確的人生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進入小學後,家長要抓緊時機,幫助孩子養成有規律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放手讓孩子獨自完成自己的事情:自己洗臉洗手,自己穿衣褲,洗襪子,獨立做作業,整理書桌書包等。
家長們需要讓孩子明白,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付出了才能收穫。家長們沒有原則地給予和滿足會使孩子失去對生活的熱情,認為所有的得到都是那麼容易。家庭中可以設定獎懲機制,培養孩子的自信和自律,建立孩子的零花錢獲取和支出系統,幫助孩子及早建立理財觀。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家長們多多觀察孩子,了解孩子心理和行為,才能因材施教,幫助孩子建立完整的獨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