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
-“我們出去玩吧?”
-“不!”
-“那我們在家玩?”
-“不!”
這個場景是不是很熟悉?無論怎樣,孩子都會説“不”。每天面對孩子的無數個“不”,相信再耐心的媽媽也難免會抓狂。那麼,遇到這種情況到底該怎麼辦呢?
首先要正確認識孩子説“不”的現象。
孩子開始説“不”,這並不需要沮喪,不是你的孩子變得不聽話、叛逆了,更不是你的養育方式出現了問題。相反,這是孩子向獨立的個體又近了一步,是孩子發展的一個里程碑。苦惱的媽媽們,悄悄向自己説一聲祝賀吧,你的寶寶又長大了一點!
事實上,喜歡説“不”的現象非常普遍,主要出現在寶寶1歲半到3歲之間。這個階段的孩子自我意識大爆發,開始表現出獨立的願望,孩子正在經歷一個正常的個性化過程——開始將自己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與你分離,或者練習自己有不同的想法。不要過度阻礙這種自主,否則會讓孩子形成對自己的懷疑感,甚至對自己感到羞愧。
與此同時,他們的語言也開始發展,能夠説越來越多的詞語。他們發現,自己可以用語言來表達意志,於是,頻頻出現的“不”字就被用來表達自己想要做主的願望。對於年齡很小的孩子而言,有時候,“不”只是一個説起來很簡短、直接、好玩的詞,孩子可能根本沒有“不”的意思。
不過,現象雖然是正常的,卻仍然需要用科學的方法引導。面對無數“不”字,我們既不希望輕易妥協,讓孩子驕縱無度,也不希望孩子不斷受到打擊和強迫,從而變得易怒而沒有自信。那麼該怎麼辦呢?
有這樣幾個辦法,媽媽們不妨實踐起來。
1、避免成為“説不的怪物”
當孩子問你一個問題,或者提出一個請求時,你總是不假思索地説“不”嗎?孩子的第一模倣對象就是父母,如果他們每天聽到你説很多“不”,那Ta自然也就學會了。所以,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應該多進行正面強化,儘量少説“不”:當孩子很小的時候,可以使用轉移注意力的辦法,讓他們把注意力轉向自己能做的事情;當孩子大一點,要找到説“是”的辦法。比如,當孩子説“我不想這樣做”時,你可以説,“行,我可以理解。那我們把這件事放在家庭會議討論怎麼樣?或者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告訴我嗎?”
不過,對於危及安全的事情(如碰插座等)和原則性問題,父母還是要堅決説“不”。只是在日常情況下,我們要儘量謹慎使用“不”。比如説,“不要站在浴缸裏”,就不如説“我們坐在浴缸裏洗澡吧,不然容易滑倒。”
2、一定程度忽略孩子的“不”
在孩子説“不”的時候,不要在語言上跟他糾纏,這樣只會加強和孩子的對抗。你只需要帶孩子離開現場,或者閉上嘴巴採取行動即可。比如孩子該上床睡覺了,與其和Ta在“睡覺!”“不!”上面糾纏,不如直接牽著Ta的手,領Ta去臥室。
3、給孩子無法用“是”或“不”來回答的問題
既然孩子説“不”是自我意識覺醒的産物,那我們不妨給孩子一定選擇權。比如,用“你想讓爸爸哄睡還是媽媽哄睡?”代替“你要睡覺嗎?”對於這個年齡的寶寶,通常兩個選項就足夠了。而且,一定要給寶寶兩個你完全可以接受的選項,這樣,你就不需要因為Ta的選擇而增加工作量。
4、做示範,讓孩子模倣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喜歡模倣,可以用親自示範的方式來提高孩子的配合度。比如,想讓孩子配合你穿鞋,不妨自己先穿,孩子看到後可能想要模倣,這時再給孩子穿鞋,就會少聽一些“不”了。
5、轉移注意力
轉移注意力通常都會有很好的效果——尤其對於年齡較小、溝通能力尚比較差的孩子。換一個話題,或者跟孩子做一項新的活動,都會巧妙避免跟孩子的“權力之爭”。
6、傾聽並認可孩子的感受
面對孩子的“不”,不要一味地指責孩子“不聽話”、“不合作”。捫心自問,我們所謂的“合作”,是不是很多時候只是希望孩子“照我説的做”?所以,當孩子説“不”時應該聽聽孩子怎麼説,也要認可他們的感受。比如説,你讓玩得正歡的孩子吃飯,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拒絕,你可以試著説:“你很生氣,因為你希望能繼續玩,這我很理解。我也希望你能繼續玩,但是吃飯時間到了。我們一起佈置餐桌吧!”
説了這麼多,其實最重要的還是,在你心裏一定要記住這個階段的“不”是孩子個性化、尋求自主的正常過程。而那些沒有成功地個性化的孩子,在長大成人後可能會成為總是尋求別人贊同的人。所以,發自內心地祝賀孩子吧,對他們來説,確立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是多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