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當今社會,誰的壓力最大?儘管沒有理論依據,但在注重青少年心理疏導的資深媒體人張進先生的觀察下,他認為:青少年是壓力最大的群體。因為,他們承受的,不僅僅是自身學業的壓力,還有家庭的壓力、長輩的壓力,甚至整個社會的壓力!《這個故事有點好笑》這本書講述了一個發生在美國東部的故事,然而書中的主人公所面對的壓力、迷惘、痛苦對於中國的孩子來説卻如此的相似……
從小學甚至從幼兒園開始,孩子的學業實在太多、太重了;孩子與孩子之間的競爭實在太殘酷了;他們實在太累了。上名校,將來找一個好工作,幾乎成為孩子將來在社會上立足的唯一齣路。從老師,到學校,到父母,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成績提上去。只要成績好了,別的一切都可以不計較;成績差了,這孩子幾乎就要被徹底否定。在種種作用下,孩子的情感世界,成為一片荒漠。
大家都知道,抑鬱症的形成,和壓力有關。當人們感覺到壓力時,大腦的一個部位會釋放壓力荷爾蒙,將身體置於高度警覺狀態,在短時間內調動生命潛能,準備迎戰各種危機。等到危機過去,應激反應就會自動關閉,從而休養生息。但如果危機是持續性的,應激反應系統長期開啟,不能關閉,危機就會演變成慢性壓力,身體機能長時期受到損害,抑鬱症就會悄然而至。所以當孩子們在為分數拼搏的時候,作為老師、作為家長,我們真的要多關心一下孩子的心理健康。
今天小編推薦的一本書是《這是故事有點好笑》,它的作者是美國作家維茲尼, 是一位於出生並成長于紐約布魯克林的美國作家。他用細膩而真實的筆觸寫下了一位普通高中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有點好笑》作者內德·維茲尼(Ned Vizzini 1981-2013)
克雷格(Craig Gilner)是普通人家的孩子。和爸爸媽媽、妹妹住在曼哈頓一套舊公寓裏,後來搬到布魯克林一個條件稍好些的公寓裏。克雷格覺得搬離繁華的曼哈頓是件挺丟人的事兒,他無法理解善良的父母再努力工作也無法讓一家人留在富人區。
普通人家的父母總是把自己未曾實現的夢想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的期望幾乎都是一樣的:考上最好的中學,再被名校諸如金融、管理之類的專業錄取,畢業後找份體面、掙錢的工作。
克雷格14歲那年沒有任何玩樂時間,每天都在做題,枕著書本睡覺,整個人幾乎變成了一部作業機器。努力獲得了回報,克雷格考了滿分,被紐約最好的高中錄取。命運這時候跟克雷格開了個玩笑。雖然這個玩笑並不好笑。開學之前,學校就佈置了一些家庭作業,其中閱讀包括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和英國作家Clarence Malcolm Lowry半自傳體小説《火山下》(Under the Volcano,書中大量使用意識流的寫作手法,探討死亡與愛情的主題)。
比起閱讀,克雷格更喜歡做題。他沒有把學校給的書單上的任何一本書看完。結果開學第一天閱讀測試克雷格只得了70分,這個分數此前從來沒有在克雷格的試卷上出現過,讓他大受刺激。他以為自己入學考試考滿分很了不起,但進了高中之後發現全班人考的都是滿分,無一不是異常刻苦加天才型的選手。
有一天班上來了一個銀行家演講,説現在是信息時代,以後想到華爾街工作的人都必須精通計算機,問班上是不是所有的人都在上計算機課。結果只有克雷格和另外一位不太會説英文的外國同學沒有舉手。銀行家嘲笑他們倆以後估計是找不到工作了,克雷格羞愧難當,想“自己當下就死掉算了”。(記得有一篇“雞湯文”説在人所有的負面情緒之中,最具殺傷力的就是羞愧。)
抑鬱症就這樣開始了。嘔吐、無法入睡,時常想走上絕路。直到某一天晚上,克雷格決定第二天上布魯克林大橋蹈海自盡。好在他怎麼也睡不著,半夜爬起來,想死、又留戀生,煎熬中在書架上發現一本書《如何度過失去至愛的日子》(How to Survive the Loss of a Love)。書中説明了兩個問題:一是至愛未必靠得住,跑路的人很多;二是物質極大豐富也溫暖不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漠與隔絕,被拋棄的一方只能去書裏尋求安慰或幫助。
克雷格按照書裏的指引打了“自殺熱線”,但是“熱線”太“熱”,怎麼也打不進去,好在“自殺熱線”佔線時自動轉到火警那裏,接電話的消防員也受過一點心理引導之類的訓練。之後的事情就朝著“正確”的方向去了,克雷格被安排住進了精神病院。醫院裝修,克雷格與一群成年精神病人住在一起。其中最有意思的是一哥們兒成天擔心地球磁場反轉,他但凡出門,一定得確認附近有樹,萬一磁場真反轉了他好抓住樹梢,不至於飄到天上去。
這跟咱“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有異曲同工之妙吧。不同的是,《列子》裏是“曉之者”對杞國人動之以理,進行“心理輔導”,而現代人主要靠吃藥解決問題。住院短短幾天的時間,克雷格跟病友們相處得很不錯,借病友波比(Bobby)襯衫,波比因此通過面試、找到了一份工作。這讓克雷格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多餘的人”,又找到了點自信。當然,他又開始吃藥。
除此之外,他還折騰了兩樁“情感糾葛”,跟住院前心儀的女孩斷交,在病友裏又發展了一個“潛在”女友,計劃出院後繼續交往。也許最關鍵的是他發現自己的志向不在考高分、上名校,而是搞藝術(畫畫,嚴格地説,是畫地圖,畫他小時候就喜歡、且練習了好幾年的他想象中的地圖)。而且,克雷格的父母總是對他寵愛有加,尤其是他媽媽,在他出現任何問題、做出任何決定時都是用愛去保護和支持他,總是説“我愛你,我以你為驕傲”之類的話。
總之,克雷格在多重作用下走出來了抑鬱,書的結尾是“So now live for real. Live.(從現在起,真實地活著。活著。)”
想起電影《芙蓉鎮》裏,右派秦書田被判入獄十年,臨行前對懷孕的妻子胡玉音説:“活下去,像牲口一樣活下去!”雖然克雷格活下去沒有秦書田這麼艱難,但面對困厄,“活下去”同樣需要信念和勇氣。
本書的作者維茲尼(Ned Vizzini)在接受採訪時稱“書裏85%的內容是自己真實的經歷”,跟克雷格一樣,他也曾因抑鬱症短暫住院。遺憾的是,克雷格走出來了,而塑造這個角色的作者卻沒有。2013年12月19日,維茲尼在紐約從父母居住的公寓樓上縱身跳下,拋下嬌妻幼子,年僅32歲。
出版商在一份紀念維茲尼的聲明中説:“維茲尼為人友愛善良,他深受自己的家庭和朋友。簽售會上,無數的孩子説他改變了他們的人生,給了他們希望。”然而,維茲尼把希望給了別人,卻把絕望留給了自己。
內德·維茲尼(Ned Vizzini 1981-2013) 15歲即開始為《紐約新聞》撰稿。
1998年,文章首度登上《紐約時報》。2000年,維茲尼將在這兩份報刊上的文章結集出版,書名Teen Angst? Naaah…(《青少年的焦慮?不不不…》)。2004年,出版第一部小説Be More Chill(《更加冷酷》)。2006年,It's Kind of a Funny Story問世。2013年與好萊塢著名電影導演、編劇克裏斯·哥倫布(Chris Columbus《小鬼當家》系列、《哈裏波特》系列、《窈窕奶爸》等片的導演)合寫的House of Secrets(《秘密之屋》)系列小説首部即登上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
本文作者:詹萬里 新聞學博士。
曾當過大學英語老師、外交官、圖書管理員、記者和翻譯。現為自由職業者,新華社簽約攝影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