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設想課堂上這樣一個場景:老師給出了一組數,讓學生們找出其中哪些是質數。有兩個同學分別給出了答案:
● 一位同學利用心算以及草稿紙迅速給出了答案;
● 另一位同學雖然速度稍慢,但是卻給出了一段代碼,並告訴老師“您可以輸入任何想要查看的數字,計算機會立即告訴你它們是不是質數”。
也許聰明的爸爸媽媽們已經體會出了兩者的區別——第一種思維就是我們熟悉的常規數學思維,而第二種思維,是近些年才被提出的計算思維。它通常是指運用計算機科學的思維方式進行問題求解、系統設計、以及人類行為理解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
在未來,我們更多的問題不是自己去解決,而是要學會和機器對話,利用程序告訴計算機如何去解決。
上圖這四個人分別是:
● Elon Musk,馬斯克,特斯拉、Space X火箭公司創始人
● Mark Elliot Zuckerberg,扎克伯格,Facebook創始人
● SteveJobs,喬布斯,蘋果公司的CEO
● Bill Gates,蓋茨,微軟創始人
這科技産業的四大巨頭有什麼特點?小編告訴你,他們在很小的時候就已經開始學習編程。最晚的Bill Gates,13歲也已經編程入門了。其實對於孩子來講,8-18歲是培養抽象邏輯思維、學習編程的最佳年齡。
在我們生活工作中,一定遇到過有些人很難把一些事情描述清楚或做清楚,甚至會顛三倒四,語無倫次。他們欠缺的就是從小對於抽象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邏輯是很抽象的,是很難通過語言文字去表述的。編程正是通過可見的代碼、工具、運行結果,去不斷梳理抽象的邏輯思維,再通過動手實踐把抽象思維具象化地表現出來。
編程和數學有什麼區別?
編程和數學都需要很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兩者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之處。編程中的很多算法都來自於數學理論的支持,但兩者在具體的應用邏輯上還是存在一定的差別。比如:對任意給定的一組數進行排序,使之從大到小進行排列。
這是一個編程的入門問題,但它就很難稱得上是一個數學問題。類似這種問題,我們人類看起來可能很簡單、很幼稚,甚至都稱不上一個問題,但我們卻需要學習如何告訴計算機去完成這項任務。
這裡簡單介紹一個最簡單的排序算法——冒泡法(Bubble Sort),有興趣的爸媽或者小朋友可以親身感受一下人和計算機是如何通過編程語言進行交流的。
冒泡排序算法
● 比較相鄰的數。如果第一個比第二個大,就交換他們兩個。
● 對每一對相鄰數作同樣的工作,從開始第一對到結尾的最後一對。在這一點,最後的元素應該會是最大的數。
● 針對所有的元素重復以上的步驟,除了最後一個。
● 持續每次對越來越少的元素重復上面的步驟,直到沒有任何一對數字需要比較。
學編程是為了當碼農嗎?
很多爸爸媽媽們認為,孩子學編程將來就要去當碼農,而碼農聽起來是一個非常枯燥的工作。其實,爸爸媽媽們大可不必擔心。就像學英語是為了交流,並不是一定為了當英語老師或翻譯官,同樣,從小學編程並不是長大後一定要成為程序員或者開發者。除了學習和計算機交流,更多地是學習“計算思維”,以及如何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覺得每個人都應該學習一門編程語言。學習編程教你如何思考,就像學法律一樣。學法律並不一定要為了做律師,但法律教你一種思考方式。學習編程也一樣,我把計算機科學看成是教育,每個人都應該花至少1年時間學習編程。——Steve Jobs(喬布斯)
編程的擴展
編程絕非僅僅是一門鼓勵的學科或是技能——它更像是一種通用的工具,能夠為其他學科的學習插上飛翔的翅膀。比如,借助編程的統計分析,我們可以對文學經典中的段落進行語義分析,找到不同作者在語言使用上的特點,從而更好地對文章進行理解。具備編程能力,將會使得孩子在學習其他學科的時候多出一個別人不具備的視角。
讓孩子俯下身子,學會和機器對話,這不僅是對為未來人才的必然需求,也將為孩子打開一扇通往神奇世界的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