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父母對教育孩子這件事一直自帶恐慌,怕別人家孩子有的自己家孩子沒有,怕別人家孩子會的自己家孩子不會,怕不能給孩子最好的,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追著學區房跑,追著興趣班跑,追著輔導班跑......做了很多努力,孩子卻越學越“笨”。
很多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因為某些原因逐漸産生對學習的無能感,並因此喪失自信心。而這些逐漸産生的“笨拙感”,實際和我們的教育方式有著重大關係:
1、一週跑五個課外班,全是爸媽的興趣
一個媽媽想讓兒子出國留學,為培養孩子綜合素質,從小學三年級開始,每週帶著孩子跑五個課外班,英語、鋼琴、美術、跆拳道、書法,大人孩子一直處在高度緊繃狀態。這是很多父母的焦慮,打著智力開發的旗號,讓孩子進行各種讀寫算練習,不管這些知識是否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巨大的學習壓力,不僅讓孩子失去學習的樂趣,更失去童年的快樂。
2、就是要死記硬背,沒有為什麼
很多時候,孩子們都被簡單粗暴地告知背下來,因不解其意,背起來也就相當困難,尤其知識量增加,這種難度就更大。身邊很多這樣的例子,上小學時成績特別好,一到初中快速下滑。因為小學很多知識靠粗暴記憶可以解決,但初中課程難度增加,功課量增加,必須靠理解才能舉一反三,單純的死記硬背無法覆蓋所有知識點。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失去探索思考的樂趣,學起來自然顯得越來越“笨”。
3、好老師不如好父母,愛要正確給予
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長首先應該以身作則,做個聰明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