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立凡:“奧運後地鐵不漲價”的許諾,不算了?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10日 09:0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新京報

    通過價格杠桿引導市民出行,近日成了北京熱議的公共政策焦點。由於地鐵高峰期間乘車擠、財政補貼壓力較大,北京地鐵2元通票制或將調整。有市政協委員建議高峰時段對非交通卡持卡人票價提至五六元。

    以市場化行為解決公共領域難題是一種常見的決策習慣。但是,其合理性必須建立在行政行為相對於市場行為的低效率上。如果有數據表明,北京地鐵2元通票制影響了公交效率,加劇了交通問題,那麼,提高票價至少是一種可以考慮的選擇。然而,常識告訴我們,地下交通的快捷性和大承載率,只會提升公交運行效率而不是相反。2元制的平民化價格對於公交優先戰略的實施起到了激勵作用。

    一種既利於民眾、又利於公共政策的價格機制,若以乘車擠和財政補貼壓力的原因被迫矯正,那不是糾錯,而是退步。

    事實上,用價格杠桿引導市民出行、票價提高300%之類的想法,不僅程序失范,而且管理的初始思維也失范。如同郵政等其他公共事業一樣,地鐵運營從來就不是一項以利潤考核的買賣,而是政府應當提供的服務。政府有義務為市民出行提供必要的公交服務。

    路權具有天然平等性,不能因為你的收入高低、出行目的而有所削減。高峰時期上班的人可以繼續享受低價保護,不上班的人則需要增加出行成本的想法尤為可笑。上班與不上班怎麼區分?不上班而去購物、探親的人,憑什麼出行成本抬高,路權被削減?這種管理思路,在法理和技術操作上都殊難實施。

    退一步講,即使有關部門要算經濟賬,也應該將賬本置於陽光之下。票價提至五六元的依據在哪?目前的地鐵運營財況如何?在這些情況都不明晰的情況下,貿然提高市民的地鐵出行成本,即使經過聽證會等形式程序,恐怕也難獲民意支持。

    而作為一項許諾,“奧運會後不漲價”是否還會延續,實際上也對政府公信力造成了考驗。

 

責編:趙春曉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