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北京團市委、北京青年壓力管理服務中心聯合發佈2010年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報告顯示,在專科學歷和本科學歷人群中,接受零月薪的人數比例相對較高,分別為18.5%和20%。(5月24日京華時報)
竟然有兩成之多大學生容忍“零月薪”,的確有點不可思議。大學生如此自降身價、“自取其辱”,甚至給人一種“哀其不幸,怒其不爭”之感。也許,那些選擇容忍“零月薪”的大學生反倒會認為旁觀者“站著説話不腰疼”。因為,現實境況下,大學生就業哪有“風景獨好”?放眼望去,不是無業可就,就是為了一個職位數十人乃至上百人地擠破頭去競爭。所以,現實倒逼一些大學生擇業更為務實,只得放低了身姿,調整好心態,甚至不惜委屈了自己——“給錢就賣,不給錢也賣”。
如果給“零月薪”換一個説法,那就是 “一文不值”。不是嗎,經過十多年的寒窗苦讀,到頭來只成為一個“楊白勞”,其中所顯出的無奈和尷尬,絕不是大學生個人之恥,更是社會之痛,尤其需要帶來教育體制和招生制度方面的反思。難道當下大學生果真氾濫和貶值到了如此境地?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有關部門在招生和培養中為何沒有根據社會的“晴雨錶”作出及時調整?
大學生之多和找工作不易,這些都是事實,但這絕不是“零月薪”大行其道的藉口。畢竟這一做法有悖常理,也不合法。按照勞動法和有關政策,只要勞動者付出勞動,就應當獲得相應報酬。否則,將破壞就業生態,影響社會和諧,更遑論什麼體面就業。
一些大學生容忍“零月薪”的前提是看能否有效提升能力、積累經驗,或是否符合興趣愛好、有利於長遠發展。在這些美麗的飾詞之外,估計還有一條“不足與外人道”的隱痛,那就是能否遮掩住“尚未就業”的面子。“男大當業”已是共識,如果畢業之後總也找不到工作,將會遭到另眼看待。有了一份工作,哪怕只是“白勞”,自己求個心安,對家人也有個交待。問題是,如果少數無良企業利用大學生急於就業和容忍“零月薪”心理,過度擠壓求職者的薪酬空間,即使求職者個人可以容忍,只怕法律也不會袖手旁觀。
時下,為促進和保障大學生就業,國家出臺很多措施,其中對未就業的家庭困難大學生,安排參加見習,由財政發給生活補貼,以解除他們後顧之憂。所以,對一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來説,轉變求職觀念,摒棄“攀高求大”思想固然重要,但同時還要審時度勢,“待價而沽”,認清自我,發揮優勢,莫為“無米”而折腰。對待“零月薪”,不妨果斷説“不”,堅決“零容忍”。
責編:趙春曉
相關鏈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