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維斌:“夾心層”心態值得關注

發佈時間:2010年04月28日 08:47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人民日報

  有一定經濟基礎卻買不起房子的“白領”,大學畢業卻找不到理想工作的“蟻族”……現在,很多人用“夾心層”一詞來比喻處於不上不下境地的人群。

  以住房、就業和收入等客觀標準來界定的夾心層,屬於“客觀夾心層”。在社會結構急劇變遷的今天,還有一類“夾心層”更值得關注,這些人實際境遇並不算艱難,但對改善自身處境信心不足,情緒低落,我們把這類人稱為“主觀夾心層”。

  “主觀夾心層”的出現,成因複雜。一般認為,在股市不景氣、城市房價高企、就業較為困難的大背景下,一些社會群體收入增長緩慢,生活狀況改善不大,預期的利益沒有實現,容易産生“夾心”心態。在工業化、城鎮化和市場化過程中,社會流動不斷加大,一些人由於工作和生活環境的變化,原來的社會關係網絡日漸疏離,社會支持系統需要重構,一時難以找到慰藉心靈的精神家園,感覺受到社會排斥,難以融入主流社會,這也是“主觀夾心層”産生的原因。

  “主觀夾心層”分佈于不同的社會群體,他們通常曾經有較好的發展機會和生活狀態,認為只要通過自身努力就能夠實現良好預期,得到回報。但是,經過一段時間努力以後,突然發現理想和現實差距較大,生活狀態和社會地位短期內難有較大改變,甚至有下行的危險,便開始出現消極情緒,心境灰暗。

  “主觀夾心層”跟“客觀夾心層”一樣,都不是真正的社會弱勢群體。無論是就業狀態、生活條件還是自身能力,他們都高於社會平均水平,有過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過成功的體驗,不少人甚至屬於社會精英。這些人具有較高的文化水平,見多識廣,具有較多的社會關係和較為豐富的生活閱歷,具有較強的組織動員能力;同時,他們往往認為,自身處境不利的局面主要是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不當造成的,與自身能力、素質、努力關係不大。這兩層因素疊加,使得“主觀夾心層”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一定的潛在負面影響。

  “夾心層”心態有較強的擴散性和感染性,需要特別警惕。政府部門在關注“客觀夾心層”生存狀態的同時,也要重視“主觀夾心層”,在改善他們工作和生活條件的同時,構建相互關懷、有益身心的社會環境,讓他們充滿希望地工作和生活。

  這就需要黨和政府一方面努力改革和完善公共政策,減少“客觀夾心層”,讓更多的人在社會流動中實現發展;另一方面,加強社區建設和社會工作,優化社會輿論環境,營造互助、友愛、安全、誠信、向上的人際關係環境和社會心理環境,增進社會認同和對主流價值的認同,防止“客觀夾心層”滑向“主觀夾心層”,從而進一步夯實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

 

責編:趙春曉

302 Found

302 Found


nginx
邊看邊聊

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