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央視網特稿 近日,受中日關繫緊張影響,中國不同城市都出現了“抵制日貨”的口號,日本品牌的銷量也不同程度受挫,甚至出現了停工的情況。不過,如果日貨真的被抵制了,日企真的停工停産停業了,對中國人真的有好處嗎?事實並非如此。
日係品牌不同程度受挫,抵制看似初見成效
從目前的報道來看,最近各行業的日係品牌的銷量和市場份額都不同程度地受挫。索尼籌劃已久的針對中國市場的營銷卻因釣魚島事件而大打折扣,松下電器、三菱重工等日係企業形勢更嚴峻,在被中國網民列入首批抵制對象後,業績已經大幅下降的松下等雪上加霜。市場調查公司數據顯示,夏普彩電的份額由8.8%下跌到4.7%;索尼的份額由5.9%下跌至4.4%;松下的份額已跌至0.4%,而東芝、三洋等日係品牌的佔有率都跌至1%以下。
同時在汽車行業方面,日係車同樣不容樂觀。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9月10日公佈的數據,與上月比較(環比),8月日係車銷量增長4.5%,德係、美係、韓係和法係分別增長12.7%、14.7%、15.9%和11.7%;與上年同期比較(同比),8月日係車銷量下降2%,德係、美係、韓係和法係分別增長25.3%、21.2%、12.8%和4.1%。
就在9月17、18號,以佳能、本田、豐田為代表的一些知名日企宣佈在中國的工廠停工1~2天,抵制似乎取得了“初步成功”。
停工短期內對日企衝擊不大,反而可能使市場價格反彈
這些銷量的下滑雖然確實有日係品牌近年來自身的問題,但僅以近一個月的下滑情況來看,顯然與中日釣魚島爭端和民間對日本的態度轉變有關。“抵制日貨”的口號似乎取得了實際的成果。不過這確實是一件好事嗎?
資深媒體評論員張春蔚在接受採訪時認為,包括日係汽車企業、家電企業在內的日本企業,近年來市場份額都有所下滑,伴隨這種下滑而生的是産能過剩的問題。各廠商的産品庫存都有著不同程度地積壓,都面臨著去庫存化的問題。所以如果短期內出現停工,他們的銷售並不會馬上面臨斷貨的局面,甚至客觀上起到了幫助去庫存化的作用。同時,由於市場仍然存在需求,如果一段時間以後供應跟不上,反而會使産品價格産生反彈。受損的仍然是中國消費者。
一旦日企停産,受損失的首先是GDP和政府稅收
依照目前眾多“抵制日貨”的邏輯,讓這些日企的貨賣不出去,退出中國正是目的所在。不過,日企的停産比短期停工顯然更為糟糕。
光從在華日企來看,如果沒有了它們,中國整個經濟和稅收首先會減少。日企大多數地方都是重點企業。以廣州市的汽車産業為例。汽車産業早已成為廣州的支柱産業,地位高於其他任何産業。2011年,廣州GDP為1.23萬億元,因為受日本大地震影響,廣州汽車産值維持2010年水平為3000億元,但也佔據了廣州GDP的24%。同時汽車産業也是廣州的第一大稅收來源,2011年廣州三大本土車廠納稅接近230億元,廣汽豐田納稅87.87億元,東風日産加上單獨核算的風神汽車納稅接近80億元,廣汽本田黃埔、增城兩個工廠的納稅額總共約為60億元。當年廣州稅收為1021.2億元。就在今年7月3日,廣州市發改委和經濟貿易委員會相繼發佈今年以及未來廣州汽車産業擴張計劃。汽車確定為10個優先發展産業中的“最優先産業”,今年汽車重大項目將完成55.6億元的投資。
同樣,剛剛宣佈停工兩天的佳能珠海公司,曾被稱為珠海市製造業的“三駕馬車”之一,2011年貢獻稅收超過1億,也一直以來是珠海市的納稅大戶。
如果日企停産,大量中國工人失業將造成社會安全隱患
與此同時,在華的日企還擁有大量的中國僱員,一旦這些日企停工停産,大量中國工人就業也將成為問題。
例如,這次首先宣佈停産的日資企業是佳能,關閉的工廠包括:廣東珠海的數碼相機生産工廠,主要生産數碼照相機、激光打印機、掃描儀等;廣東中山的辦公設備生産工廠,主要生産傳真機、多功能機等;江蘇蘇州的影印機生産工廠,主要生産數碼影印機及其相關外圍設備。其中珠海工廠1萬人,中山工廠和蘇州工廠分別6000人。總數在2.2萬人。
在9月18日,本田中國新聞發言人表示,本田在中國廣州和武漢的兩家工廠將在18日、19日兩天停工,涉及員工約1.5萬人,其中廣汽本田可能有約7000多人。
一旦這些日企果真陷入長期停産甚至撤資(就如那些抵制日貨人士所希望的那樣)這些員工就會一下子丟掉飯碗,陷入失業的境地。短時間內不可能立即有同等規模的企業將之消化。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同時,幾千甚至上萬的青壯年勞動力對一個地方而言不是小數目。如果一批如此數量的無業青年長期在一地遊蕩,勢必成為社會治安的巨大隱患。
考慮到日企還為中國企業提供了資金、技術和原材料,影響不止那麼一點
以上僅僅是這些企業停産帶來的直接影響。如果在考慮産業鏈的上下游關係,影響還遠不止這麼一點。中國和日本目前的貿易合作相當緊密,産業鏈也緊密對接。不少中國製造業企業在産業鏈中都居於日本企業的下游,在技術和原材料上都高度依賴日本企業,如果日企停産,停止技術合作,則中國製造業企業將立即遭受重創。
日本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也不僅在製造業層面。著名財經評論員石述思指出,以富士銀行、三菱銀行等為代表的日本金融業在中國開展的業務是所有外國同行中數額最大,分佈最廣的。這些金融機構與包括製造業在內的中國經濟的方方面面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絡。依照日本相關人士的計算,中日兩國的經濟融合度已經達到了29%。這個數字超過30%的兩個經濟體就可以看作是同一個國家。顯然,如果這些合作都被迫中斷,造成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
石述思還指出,日本的服務業同樣在中國開展了大量的業務。其餐飲業、商業零售業已經深入到中國的二三線城市。2011年在世界經濟普遍疲軟的背景下,日本對中國投資額依然增長49%,總量和增長速度都遠超其他國家。
沒有競爭力,即使抵制了日貨,市場也不屬於國內品牌
在關於抵制日貨的討論中,也有人發問“如果沒有日貨,我們買什麼”。對此,支持抵制日貨的人的主要回應是:“這樣正好中國的民族企業可以填補它們的空白。”但是,果真可以這樣嗎?
媒體評論員張春蔚認為,這種論調當然是不靠譜的。在市場中,産品競爭力是第一位的。尤其是在光學領域,尼康、佳能等日本企業在技術和産品上的優勢相當大,消費者很難放棄日係品牌轉而購買國貨。如果買不到,受損害的只會是消費者。
評論員石述思則指出,假若日本品牌真的不在中國賣了,填補市場空白的也不會是國內品牌。比如在汽車市場,消費者會轉而購買德係車、美係車。在家電領域,則是韓國家電。中國産品在與這些其他國家的産品的競爭中。仍然沒有優勢。
這樣的觀點也有事實佐證:自從去年年初日本地震以來,日係車在中國的市場份額一直走低。不過與此同時國內汽車品牌的市場份額卻也在下降。就在最近這個月,在日係車銷量普降的情況下,眾多歐美車型的銷量卻環比上升20%左右。可見想要國貨取代日貨也只是癡人説夢。
胡澎,史學博士,民盟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1997年畢業于日本富山大學人文科學研究科日本東洋文化專業,獲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5月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馮昭奎,中國社會科學院榮譽學部委員,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1983年改行搞日本研究和國際問題研究。他的作品總是蘊含著一個道理:不懂科技,不懂辯證法,就不懂國際關係,不懂戰爭。
在官方難以提供足夠完善的孤兒福利救濟的情況下,是否給民間力量一個規範生長的空間和支持?問題是時代的符號,對問題的求解是對時代的注解。[詳細]
無論是司機還是行人,有太多的陋習需要去修正;有太多不完善的道路設施需要去修葺,車輪滾滾,文明不要被落在身後。[詳細]
要堅持推進改革,釋放個人的自由,讓更多人發展自己的夢想,中國的未來必定是“長風破浪會有時”。[詳細]
日本一直仰視著它身旁所有的強者,從盛唐到歐美,從中華文明到工業科技。一路走來,大和民族時而謙卑恭謹,饑渴地學習一切新知只為讓自己變得更強;時而自大傲慢,以變強為圭臬,不斷擴張、征伐。[詳細]
“美國夢”已經成就了一個國家和無數國民。無論美國人如何討論它,都不是考慮是否放棄“美國夢”,而是如何修復它。其所代表的富裕、繁榮和背後的精神內涵,都值得正在發展中的國家去學習和借鑒。[詳細]
橫跨歐亞兩大洲的俄羅斯,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替作用下,成為一個具有特殊的雙重矛盾性質的國家。俄羅斯,屬於東方,還是西方?[詳細]
理性的德國沉穩、嚴謹;激情的德國把國家與榮譽看得無比崇高。在短暫的統一歷史中,德國國內一直在按照自身認為正確思路審慎前行。[詳細]
無論這些邪教吹得有多神,不變的是他們控製成員,瘋狂斂財的本質。但只要看清他們的本質,相信正常的信仰是教人向善的,就不會被他們迷惑。[詳細]
大和民族是世界上很奇異和獨特的民族,他們一手捧著柔美秀麗的菊花,一手提著鋒利的刀劍,總是神情緊張地聳立在地球之顛。[詳細]
擅長政治平衡手腕的安倍晉三如果再次上任,相信對中日關係而言不會是一件壞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