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一夜春風,萬樹花開。當地時間29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布拉格同捷克總統澤曼舉行會談。會後,兩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捷克共和國關於建立戰略夥伴關係的聯合聲明》,並見證了電子商務、投資、科技、旅遊、文化、航空等領域雙邊合作文件的簽署。前一日,兩國元首在布拉格拉尼莊園舉行會晤,並在莊園裏種下一株來自中國的銀杏樹苗,他們共同為樹苗培土、澆水。
一棵樹,兩段情。2014年10月澤曼總統訪華時,特意帶上一棵蘋果樹苗贈給習近平主席。他寄語兩國合作像蘋果樹一樣深深紮根,兩國關係持久長遠發展。今年,習近平主席訪問捷克,給捷克帶去一棵銀杏樹。銀杏樹象徵友誼長存,寓意中捷友好綿長久遠。“你贈我蘋果,我贈你銀杏,這些都是友誼的象徵。”
一棵樹,兩國情。去年,習近平主席回應説:中捷合作如同一片蘋果樹林,我們既要摘蘋果,更要多栽樹。我們要精心呵護兩國合作的樹苗,使它們早日成林,結出碩果。今年,習主席告訴澤曼,銀杏在北方很適宜生長,壽命很長,中國人有句話叫“前人栽樹後人乘涼”,要看長遠的作用。寄予兩國始終從戰略高度、以長遠眼光看待和把握雙邊關係發展大局,讓中捷關係和兩國傳統友誼像共同澆灌的這株樹苗一樣,不斷茁壯成長。
習主席為何要送捷克一棵銀杏樹?或者説,“蘋果來銀杏往”的背後寓意幾何?這確實是個挺有意思的話題。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樹來樹往,綠色常青。樹代表著“好彩頭”,也蘊含著習主席的智慧。早在2014年,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就強調,“治國猶如栽樹,本根不搖則枝葉茂榮”。此次贈捷克銀杏樹,最“因樹制宜”的理解或是:銀杏樹種不僅古老,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後最古老的孑遺植物,有“活化石”的美稱,又象徵友誼長存,古老而年輕。捷克是最早承論新中國的國家之一。習近平一語雙關,既是寓意中捷兩國友誼長久,又是希望兩國從新起點出發,互信互利,開闢中捷戰略合作夥伴關係新篇章。以此寓意中捷情誼,實在熨帖人心。
在這些眾所週知的層面之外,這棵銀杏樹,或許還有另外的雙重意義:一則,它彰顯的是國家領導人的“三農情懷”。2012年,在中美農業高層研討會上,習近平提到自己“對農業深有愛好”。原因在於——曾經在中國西部的一個省當農民當了7年,並且做了“大隊支書”。之後又在河北、福建、浙江、上海或專門分管過農業工作,或領導全面工作也重點領導過農業工作。對農業農村農民有感情,自然對樹木、種子、土地有眷戀。知道什麼樹種在哪兒,知道什麼花兒結什麼果,這些體認與情懷,如治國理政的謀略一樣,決定了“中國夢”有抬頭望天的詩意、更不缺腳踏實地的認真。
二則,西諺有雲,“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2014年3月27日,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的演講中説,“物之不齊,物之情也”。蘋果有蘋果的姿態,銀杏有銀杏的風骨,尊重樹木的天性,理解各自的“水土關係”與“效用價值”,才能看到各自的“大美”,才能在“各美其美”的特殊性之下,站成“美美與共”的風景。中捷關係如此,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亦是如此。此外,一棵樹可以生長為百棵樹,百棵樹可以連接成大森林……自2013年3月14日當選國家主席以來的1000多天裏,習近平共出訪20次,足跡遍及五大洲42個國家,行程近40萬公里,相當於繞地球飛行了近10圈。深耕“鄰里情”,擴大“朋友圈”,一棵樹、一株苗,遲早會成為一眼綠、一片林。習近平主席2016年新年賀詞發表之後,“讓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已經成為中國外交關係中的流行語。“家有梧桐樹,自有鳳凰來。”樹栽好了,中國夢與世界夢的同頻共振,也許就會更和諧、更生動了。
每棵樹,都有自己的故事。每片綠,都有自己的堅持。在中國外交歷史上,這些站成風景的大樹,若干年後回望,誰説不會是後人蔭涼的倚靠呢。
(中國青年網特約評論員 鄧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