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發展絕非偶然
可以認為,過去三十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顯、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國家,這絕非是偶然的,更不是什麼“幸運”,它的公開秘密所在就是充分利用了決策正確、執行有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政治優勢。[>>詳細]
第77期11月11日
《今日譚》編者按: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半月刊邀請胡鞍鋼、劉國光等十位國內各領域知名專家,對五中全會的要點和精髓進行了深度解析,在11月(上)期推出“特別策劃:五中全會精要解讀”。我們徵得《人民論壇》雜誌社的同意,轉載製作一期“今日譚”評論專題,以饗廣大網友。
五中全會,是我國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重要會議,關乎中國未來,同時牽引著世界目光;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等決議,描繪了我國在新世紀第三個5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也拉開了中國下一個30年的改革大幕,實現發展模式的全方位轉型。[>>詳細]
可以認為,過去三十年中國能夠成為世界上二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經濟發展速度最快、人民生活水平改善最明顯、社會發展取得重大進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的國家,這絕非是偶然的,更不是什麼“幸運”,它的公開秘密所在就是充分利用了決策正確、執行有力、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社會主義政治優勢。[>>詳細]
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我國改革開放還處在攻堅時期、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深刻認識這些重要判斷,對於學習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實現“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宏偉目標,具有重要意義。[>>詳細]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經濟發展承前啟後的關鍵時期,不僅要化解過去高速增長時期積累的矛盾和問題,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後再上新臺階創造條件,還要為我國今後協調可持續發展開闢新的路徑,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打下具有決定性意義的基礎,從這個意義上講,“十二五”時期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比以往更加複雜艱巨,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詳細]
“十一五”提出了以擴大內需為重點的推進發展方式轉型的目標。但是現在來看,大部分目標的實現程度都非常有限,“十一五”提出的目標可以説一部分要落空。從今天的情況來看,這種部分落空所造成的影響,從表面上看還是有限的。可是,“十二五”如果再繼續這種態勢,發展方式轉型滯後帶來的嚴重影響就不可能是有限的了。“十二五”很多問題已經不能繞過去了,如果還像“十一五”這樣提出好的基本目標,但在實踐中不能落實,就會對我國後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大的負面影響。[>>詳細]
在現有增長模式下,如果要實現居民收入倍增,只有兩個途徑:一是向廣大居民多發貨幣,但是這會影響到國民經濟的穩定,並帶來通貨膨脹的風險,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家執行過此類政策;二是通過經濟存量的調整來實現,比如將國有資産分配給居民,但是這樣做的阻力非常大,執行難度也很大。在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如果貿然地增加老百姓的工資,那情況可能會更糟。[>>詳細]
調整收入分配關係,擴大居民消費。第一,通過調整初次分配關係,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以增強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消費能力。初次分配是指生産經營單位對其經營收入進行的直接分配。國民收入經過初次分配,形成居民收入、企業收入、政府收入。合理調整這三者在國民收入中的分配關係,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是增加居民收入,擴大居民消費的一項關鍵措施。[>>詳細]
今日中國社會問題的關鍵是,我們推進的上層建築的適應究竟應該是怎樣一種適應,此“適應”非彼“結盟”。為了在實踐中能名副其實,我們首先要在理論上講講清楚。這就是中國社會的上層建築要沿著經濟基礎發展的同一方向加速作用,推動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是它的根本使命。此外,由於社會主義社會的性質使然,中國社會的上層建築甚至還應該有更高的要求,還應該促進社會主義邁向更高階段,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當做到這些的時候,我們就可以説,中國社會的上層建築適應了經濟基礎的變化發展。[>>詳細]
中國的改革明顯陷入了一個僵局。打破這一僵局,有兩個路徑,一是回到改革前的老路上去,沿循中央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剛性計劃經濟的資源配置體系、孤芳自賞的文化自閉狀態;二是以毫不妥協但週全佈局的深度改革來打破這一僵局,將改革必然造就的中國現代化局面作為願景,既回擊對改革的攻訐,也回應對改革的期待,重新點燃人們的改革熱情,重新塑造改革的共識,重新展現中國現代化的完整面貌。[>>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