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視頻|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偏離軌道的送禮競賽

    歡天喜地過春節,是許多人對於這七天假期最大的期待。然而,當送禮演變成一場花錢比賽,很多忙碌了一年的工薪階層也高呼“過節送禮,錢包傷不起”;高檔禮品充斥市場,送禮的異化也間接地為腐敗打開了閥門。從表達感情到攀比競賽,送禮在不知不覺中,跑偏了。[詳細]

第192期

  • 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 中國網絡電視臺評論頻道出品
  • 責編:李漢森

非常識

    又到春節,又到了行人帶著禮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時節。我們常常聽到這樣一句話:“去人家空著手能行麼”,對於平日走親訪友都要拎上些薄禮的國人來説,春節送禮更是有很多值得思索的地方。若是普通家庭、朋友聚會,人們多會選擇食材、煙酒,再給晚輩買些電子産品、送些壓歲錢,週而复始,傳遞的感情不增不減,卻編織出了中國最普遍的人際血脈。

   但事情若是涉及到了自己的領導、上級,恐怕就沒這麼簡單了。怎麼送禮、送多少送什麼才能讓領導接受,一直是送禮人的煩心事。據新華報業網報道,南京某小區的保安室成了禮品中轉站,土特産禮盒、海鮮禮盒、紅酒禮盒等應有盡有,甚至還有蔬菜禮品盒。據保安説,很多人是怕送禮收禮的行為引來閒話,才選擇了“中轉代送”的方式。

    從下往上送禮有時令人心煩,但“過節福利”這種由上往下的禮物則被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無論是實物還是鈔票,也無論人們對過節費有著怎樣的態度,有總歸比沒有要好很多。而對於生活有困難的群眾,我們也總在想盡辦法幫他們度過年關。幾週之前,于建嶸教授就曾組織網友為北京菜市口附近的流浪人員捐贈棉被、暖寶寶等過冬用品。相比于一些地方假情假意的送溫暖活動,這樣的民間力量更容易讓人銘記。

非常識
禮品回收的興起説明也禮品市場火爆的同時,更折射出春節送禮被賦予了更多的含義。

非常識

禮品的貴賤差距越來越大

    自古以來,市井平民與達官顯貴收受的自然不在一個等級之上。據《今日美國報》報道,對古奇和卡地亞等高端零售商來説,從聖誕節到春節的這段日子是一年當中銷售最火爆的一段時期。羅德公關公司2011對1057名中國買家的調查結果顯示,四分之三的奢侈品顧客買禮物是送給重要人物,其中半數是送給家人,三分之一是送給生意夥伴。而最受歡迎的送禮王牌要數LV、卡地亞和愛馬仕。
     奢侈品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對中國大多數家庭來説,即便是過年費用的總和也抵不過“美美”手中的一件挎包。但好在我們沒有那麼強的購買欲,“禮輕情意重”似乎永遠不會過時。

普通的人情往來壓力加大

    一刀一劍走江湖的日子已經過去;多條朋友多條路,才是眾多職場中人的選擇,而過年期間相互走動、交換禮品,則是鞏固關係的大好時機,但這種送禮之風給工薪階級帶來的壓力正在逐漸增大。據大連媒體報道,記者採訪多名大連市民得知,40年來大連人春節送禮的賬本,居然翻了400多倍—— 上世紀70年代 10元錢請客送禮足夠用。
     很多人春節期間還要支付給晚輩們不菲的壓歲錢,據採訪得知在雜誌社上班的孫小姐和在物流公司上班的李先生,結婚才3個多月,就要開始拜訪雙方親戚朋友,加上給親戚朋友家的晚輩的壓歲錢,這筆錢算下來至少要5000元。這種人情開銷壓力令許多人感到“節日恐懼”,節日的意義在於快樂還是遭罪,很多人知道答案卻走不出這個圈。

高檔禮品回收火爆異常

    對於很多人來説,那些包裝精美、價格不菲的春節禮品往往毫無實用價值。顯然,補品、飲料、煙酒,並不如鈔票來的實際,正因為有了需要,才催生出禮品回收行業的火爆。據報道,在北京市一些大型居民社區附近,有90%的地方都可以找到經營禮品回收生意的小店。往往,一家不起眼的小店充斥著高檔貨——軟硬中華、五糧液、茅臺等,不同品種的保健品多得只能堆在地上。店主稱,收購價一般是現在市場價格的六折,如飛天茅臺目前市場價是1500元,如果市民自己來賣,這裡1000元左右可以收,如果2000元的洋酒,這裡1400元左右可以收。春節期間,所收購的最多的禮品就是名酒和保健品。而諸多網絡禮品回收店更是詳細列明了各種禮品的回收價格,高檔白酒、紅酒的歷史故事和近年價格走勢、投資提示等。多數網頁還標注了“絕對現金回收,絕對為顧客保密”等“放心條款”。

非常識

應該警惕春節送禮為腐敗打開閥門

    據《工人日報》報道,一名在北京從業建築安裝的老闆告訴記者,“快過年了,各方都得打點,給有關領導和實權人物拜年必不可少,估計30萬元打不住,這是一種潤物細無聲式的投資。” “我也不願意這樣打點,可又怕來年這些部門找我們麻煩。”而據《大河報》報道,1月13日,一輛急救車車里拉的不是病人,而是一些包裝精美的土特産,車輛正行駛在趕往省城送禮的路上。有評論稱,節日已成為公款送禮滋生腐敗的溫床,節前送成禮風,政府、社會和民眾心知肚明;並且,中辦國辦也在兩節前發佈了“三嚴禁一簡化”的通知,可是在嚴厲防範節日腐敗告誡令面前,那些諸如急救車變公款“送禮車”以及茅臺酒、蟲草價格飆漲背後的公款送禮,仍然在節日煙幕彈的掩護下我行我素愈。聯絡到最近的“公務員老婆曬提貨卷”一事,春節期間,以“溝通感情”為名,行“權錢交易”之實,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表情達意,送禮應該走上正軌

    過年送禮成了一場燒錢大賽,“禮”字也逐漸偏離了本源的含義。中國人説“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禮從何來?社科院研究員李河説:“從根本上來講,禮節最早從宗教和祭祀而來,它是儀式化的一部分”。如今,禮逐漸失去了它的精神性,變得更加物質,送禮成了花錢大比賽。李河説,從精神到物質,從原來的優雅、從容和高貴的精神內容變成了金錢和物質的代表。
     在“禮輕情意重”之外,我們更喜歡説這句話——“禮多人不怪”,現今,送禮多少成了情誼輕重的關鍵因素,古語有雲“禮下於人,必有所求”,金錢本不應該取代了禮節禮數的地位,成為“禮”的本質。南朝劉孝標在《廣絕交論》中寫道,“素交盡,利交興,天下蚩蚩,鳥驚雷駭。”禮品競賽鳴槍開戰,再想回歸“禮”的本質,可謂難上加難。

投票調查

您春節期間送禮壓力大麼?

  •  大
  •  不大
  •  沒有送禮

您春節主要給誰送禮?

  •  親戚朋友
  •  領導同事
  •  獻愛心(紅十字會等機構)

投票  查看結果

當然,我們不要忘記,對於有些人來説,一頓簡單的飯食、一件溫暖的衣服,就是春節最好的禮物。

 往期回顧

網友評論

登錄 | 註冊

我來説兩句



驗證碼:看不清驗證碼?點擊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