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歸來:很多人關心的是,是不是我們這些作為一個一個私人的主體可以來辦銀行了?
郭佳:實際上在1998年中國有一個,應該是在什麼有一個《商業銀行法》是明確規定,私人不能去辦銀行。
記者歸來:非常有意思的是,溫州的一個中小企業發展協會的會長,叫周德文,他就經常在一些電視節目,包括報刊雜誌上發表自己的言論,他就提到,你看溫州的銀行,它是屬於暴利,極端壟斷暴利行業,他説溫州去年的GDP是在2500多個億,大致溫州還是有25家銀行左右的,但是他們去年的凈利潤率達到了300多個億,而政府的稅收收入才200多個億,他就説這樣的現象就證明了銀行是一個暴利行業,所以必須要允許民間資本進入到銀行業。但是我們知道很多年前就有這樣的規章制度出來,鼓勵村鎮銀行的發展,國有控股30%就可以了。但現在這樣一個試點的相關措施跟以往有什麼區別?有什麼不一樣的地方?
郭佳:這麼多年來,實際上從2009年有了這樣一個《辦法》之後,沒有小額貸款公司,整個在中國沒有一家小額貸款公司轉為村鎮銀行。所以很多人就有疑問,這一次到底跟之前有什麼區別?所以很多人會特別在乎,有幾個字眼,一個就是叫發起,到底是主發起還是發起?現在其實在溫州的12條當中並沒有説明,有人的樂觀解讀,比如説我們在節目當中,我們採訪的一個雲南省金融辦的主任,也是中國個專門研究金融的學者,他就講沒有什麼主發起,是發起,你就可以來發起,你就可以控股。那麼我們轉過來又問溫州,你在這次操作當中,這樣一個任務當中,你後面到底有多大空間?他們説是有空間,但是這個空間我們要向銀監會去報批,看看是不是能夠突破既有的規定、政策,讓民間資本作為,我們説傳統意義上的作為主發起人,也就是説絕對控股的地位來辦銀行。
記者歸來:您覺得通過您的採訪,金融改革到底能夠給溫州的中小企業帶來哪些突破?能不能結合在採訪當中的一些實際案例跟我們講一講?
郭佳:其實從胡福林這家企業他整個的過程來看就是很有意思,胡福林大概是在八幾年的時候,在他父親的眼鏡作坊裏面幫助他父親打理這個店,其實是給他父親當學徒了。學著學著自己開始慢慢做起生意來,慢慢辦廠。我在採訪的時候,他可能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大概發展了七八年之後他才第一次跟銀行借款,跟銀行貸款,他印象特別深刻,他第一次銀行貸款貸了50萬。那也就是在這之前他靠什麼發展呢?其實就是溫州的民間資本,民間借貸,或者説親戚朋友之間的互助,這是溫州最傳統的東西,也是跟溫州這麼多年來民營經濟的發展一直相伴的一種東西。後來,他的企業大了之後,開始有銀行給他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