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歸來:首先,網友很感興趣的就是,為什麼科技節目也要走基層?能不能先説説這個背景。
池建新:因為不管做科技的還是做科教的,還是做教育的,都是新聞工作者。所以只要是新聞工作者,同樣面臨我們要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做走轉改的活動。而且本身走轉改也是很有意義的,就是要我們去深入基層,去轉變我們的作風,改進文風。
另外一方面,大量的科技的創新也是在基層,在一線,並不只是在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所以,無論是現實需求,還是我們響應這個號召,都是應該去做這個活動,也是我們責無旁貸的責任、義務。
記者歸來:作為這次的特別節目,幾位覺得最大的亮點是什麼?帶給觀眾的。
甄宇:我覺得可能最大的還是觀念上的改變,還是剛才池建新老師講的,您説到創新之前,很多人可能覺得院所裏整天在研究高精尖設備,跟國家情況非常相關的科技成果。但其實真正改變我們生活的,除了那些,像這些基層科技,就是普通的。比如説我們去的一個縣城的企業,他們做的,把大米的精深加工這塊做出了很大的成績,就是提取大米蛋白。聽上去好像跟我們的生活,其實沒有多大的影響,但事實上他的大米蛋白提取過程,可以讓很多嬰兒在沒有母乳,吃奶比如吃牛奶,可能會有一些身體不良反應的時候,有了米蛋白。以前米蛋白,全中國,全世界都沒有工業線上提取米蛋白。但在中國那樣一個縣城裏,當地的一個企業和當地大學合作,把這個事情做出來了。其實你説創新,我們現在説您覺得它很大,但是我們去之前沒有人知道,可能覺得這個事情好像跟我們不相關,但其實切切實實。比如將來你結婚了,我結婚了,我們的孩子會因為這個而受益,這是跟我們的生活接觸的很近的事情。
記者歸來:我特別想了解,因為現在創新,不管是發展經濟也好,或者發展企業也好,大家經常提到的一個詞,都覺得這個才是未來發展的前景,最重要的一點。你們在採訪當中,你們剛才也説了,採訪的這些主人公,很多人都是好像看似跟現在做的産業完全沒關係。但他們現在,在這個産業當中做得很成功,很優秀,感覺到這些人有什麼特點嗎?或者這些人為什麼可以做成功?個人的魅力,有感受嗎,在感受當中?
張一泓:這個非常有感受。雖然這回不是聚焦在一個人身上,不是跟著科技特派員去走。但是我們所採訪的對象,也確實非常的有鮮明的個性。比如説我在湖南常德做了一個,剛才池建新老師提到的南方牧場這個節目。我們採訪的是乳業公司底下的牧場,我們採訪的主要對像是這個牧場的廠長,他叫皮輝,他是從79年開始就一直和牛打交道,養牛已經養了30多年了。他是四年前接手的這個牧場,他原來是公司的一個奶源部的部長,後來到了這個牧場做了廠長以後,那個牧場那個時候的景況不是很好。經過他四年的努力,他説他每一年能夠讓他的奶牛産奶量增長一噸,到現在由原來的四噸,現在已經變到了七噸二左右,已經翻了差不多一倍了。從跟他的採訪,跟他的交流中我能感受到他對這個牧場非常的上心,他自己在節目裏也説過,養牛是個腳踏實地的工作。他做的一些工作,我看到牧場裏這塊不好,就需要去改進,看到這個點可以做一些創新,做一些改變,可能讓牧場更好,那我就去嘗試。比如説他在牧場建了有機肥廠,還建了沼氣站,甚至組織當地的農民進行訂單農業,給他種飼料。我覺得這些跟養奶牛都不太相干,但是他卻把它做成立體的循環的綠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