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聽説當代青年有三大特徵——“買書不讀,買遊戲不打,買黑膠不聽”。雖然知道把這本書這張碟買回家來使用的機會約等於零,但這株毒草一天不拔,靈魂就一天不得安寧。
雖然説沒有人規定買了的東西就必須得用,但是我相信這種“囤積癖”一定也讓很多小朋友們遭受到了困擾,不管是心靈還是……錢包!
最近也從網上看到了很多分析,有人説是“沒時間”和“靜不下心”,也有人説是佔有欲扮演著罪魁禍首的角色,還有人説是因為購物讓人感受到多巴胺的愉悅。
我覺得:好像都有一些道理!
那我……就再補充一點吧……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體驗:我是一個上進的人,我還有很多書沒有讀過!我是音樂發燒友,先買張黑膠!我是魔獸粉,我必須看電影、買周邊!我愛《輻射》,我愛《使命召喚》,每一部我都要買了存在我的硬盤裏!
有時我們買東西已經不是為了使用欣賞,而是提醒自己我應該是個怎樣的人。購物行為本身是一種流行且有效的自我表達方式,它正在幫助我們構建自己的身份。這就是一個確立自我同一性的過程。
呃,不好意思……我不自覺地用了一個心理學名詞“自我同一性”。既然説了,那就先來解釋一下“自我同一性”吧!
“自我同一性”本意是證明身份,指個體嘗試著把與自己有關的各方面結合起來,形成一個自己決定協調一致不同於他人的獨具“統一風格”的自我。
舉個栗子:
人們可能經常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不確定,或者對自我感到迷茫,不知該何去何從,也經常會發問:“我是什麼樣的人?我人生的意義是什麼?什麼才是我想要的?我在追求什麼?”
這些曾經或正在抑或即將困擾每一個人的問題,涉及到一個重要概念,就是自我同一性,如果用更通俗一點語言形容,就是“那種熟悉自己的感覺”、或是“知道自己想要怎樣生活的感覺”、或者是“對自己的未來充滿自信”,在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埃裏克森(ErikHErikson,1902.06.15—1994.05.12)看來,人的發展按照階段來進行,每個階段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務,處理危機,埃裏克森把個體一生人格發展分為了8個階段,而在他看來,最重要的階段當屬12-20歲期間的“同一性VS角色混亂”,此階段需要解決的危機感就是同一性混亂或角色混亂,若我們在此階段成功解決危機的話,就會體驗一種“明確自我意識,自我內外一致”的感覺,如果不能成功,會體驗到“自我的社會角色不確定感”。
埃裏克森大爺還説過:每一發展階段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所以,“買書、買遊戲、買黑膠”所提供的“貼標簽”的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們為什麼買了又“不讀、不玩、不聽”呢?其實,當你體驗到“角色混亂”的危機感的時候,貼標簽是一個快速有效的解決方案:買完東西,我又是那個愛讀書(或者愛音樂、愛電影balabalabala)的人了,至於讀不讀呢?反正心裏已經舒坦了,有時間再説吧!畢竟讀書也是一件很累人的事情嘛!
所以啊,“買書不讀,買遊戲不打,買黑膠不聽”非但不是病,而是一種非常合理的行為!買得起的,你開心就好。買不起的,那你就去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