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馬斯洛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秒,一個無法被忘記的時間;8.0級地震,近7萬人遇難,一段8年過去依然會感到傷痛的記憶。
在抗震救災期間,出現了很多知名新聞人物,有的帶給我們無限感動,有的則備受爭議,這麼多年過去了,他們都在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
林浩:從小英雄到小演員
林浩大概是汶川地震裏涌現的最有名的“小英雄”了。當年,只有8歲的林浩在地震廢墟裏為同學們鼓舞士氣,並安慰哭泣的女同學。他爬出廢墟後,沒有離開,兩次返回廢墟背出兩名昏迷的同學。再次返回時,樓板垮塌,把他壓在下面,被老師拉出來。因地震英勇表現,他被授予“抗震救災英雄少年”榮譽稱號。
此後,林浩成為北京奧運會開幕式的國旗手,與姚明一起出現在世界媒體的聚光燈下。2011年1月,作為59位傑出華人中唯一兒童,林浩亮相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籌拍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
據了解,一年前,林浩放棄就讀普通高中,選擇在成都的一所藝術類學校就讀。林浩也已經在多部電影電視劇中,飾演了一些角色,成為一名優秀的演員是他現在的夢想。
雷楚年:從小英雄到詐騙犯
同樣是知名的“小英雄”,雷楚年的命運軌跡和林浩剛好相反。汶川地震時,他是一名彭州的15歲的初中生,在地震中勇救7名同學。其後,榮譽和光環隨之而來,他與林浩等一起被評為全國“抗震救災英雄少年”,他也因此成為北京奧運會火炬手。
少年成名,給雷楚年帶來的不是前進的鼓舞,反而逐漸毀掉了他。2014年,沉寂在輿論中多年的雷楚年突然再次登上媒體頭條,但這次並非光彩之事。他涉詐騙46萬元,或獲刑10年以上。原來,成名後的雷楚年“走哪兒都是英雄”,經常逃課,不愛讀書,常與社會上的人來往,大手大腳花錢,有時候泡吧一夜花費數千,他聲稱能幫人找空姐工作、就讀重點中學、購買駕照等,被控詐騙21人共46.3萬元。
相似的苦難經歷,相似的“小英雄”光環,卻為何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在我們感嘆“世事無常”、“時間改變一切”的時候,創傷後個人心靈的成長才是最應該受到關注的話題。
地震作為一種重大的創傷事件,不僅給人們的生命財産帶來巨大的損失,還會對人們的心理産生持久的影響,尤其是對青少年的心理影響更大。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受地震影響,青少年較容易出現諸如創傷後應激障礙(PTSD)、抑鬱等心理問題。汶川地震後,大量的心理學研究者也證實PTSD、抑鬱等問題確實普遍存在於震後青少年群體。
傳説中鳳凰能在危機時刻集香木焚身,而後從死灰中獲得重生,那新生的鳳凰比先前更加艷麗多姿,生機勃勃。心理學借用此説法,把在創傷後成功解脫並以嶄新的姿態面對生活的現象叫做“浴火現象”。
所謂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growth,PTG),是指個體同主要的生活危機進行抗爭後所體驗到的一種積極心理變化,這個現象最初是在十九世紀中期由心理學家RichardTedeschi和LawrenceCalhoun發現的。現在的研究認為創傷後成長有別於單純的恢復能力;通過主動地在糟糕的經歷中尋找積極的意義,創傷後成長可以把逆境變成催化劑,提升個人的心理素質。
五個方面的積極變化標誌著創傷後成長的出現同樣這五點也告訴我們該如何充分利用逆境
首先是個人信心。災禍往往讓我們看到自己在這個變幻莫測的世界中是多麼脆弱,讓我們感覺自己軟弱而無助。然而反過來,災禍同樣可以激發我們的自信,讓我們變得更堅強。舉例來説,經歷過汶川地震的男生A在接受心理學家的訪談時,概括自己的變化時提到:“第一是應變能力強了,就是遇事情不再像以前那麼慌張,然後可以比較冷靜地處理。”女生B在訪談中提到“很明確地知道自己心中想要什麼,在乎什麼,比原來更加堅定。”
第二是社會關係。不論是親人朋友還是有相同遭遇的陌生人,苦難可以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密切。社會支持對於創傷後的恢復尤為重要,與人交流,一起克服難關有益於尋找意義。比如,上文提到的男生A説:“地震之後更加開朗了,就是比原來外向了,有很多的好朋友,然後和別人在一起的時候也學會主動溝通、打招呼等。”
第三是對未來的展望。悲劇改變了我們的看法,讓我們更加珍視美好的事物,重塑了我們人生目的。汶川地震之後學校的老師總結道:“成績好的學生理想放得更遠大一些。”“可能因為地震以後很多人過來,許多學生看得比較遠,他們的理想比原來更遠大一些了,他們不會只想著高中要考上一中,他們可能會考外面的學校,甚至考大學的時候會想要考北京的大學、上海的高校……””比如他會提到對家鄉的這種期望,他説希望自己的家鄉越來越好。”
第四個方面是信仰,悲痛可能動搖,也可能堅定一個人的信仰。根據研究人員的解釋,人們在經歷創傷後會重新審視他們自己以及自己在這個世界中的角色定位,或感受到一種新的精神聯絡,這可能會影響的他們的意義感或信仰。比如,災難之後,有宗教信仰的父母可能會認為孩子的苦難是上帝的意志,這樣就堅定了他們過去的一貫信仰。相反,如果他們開始質疑上帝存在的意義,就動搖了他們過去的信仰。
最後,第五個變化是新的可能性。在創傷發生之後,人們可能會意識到新的機遇就在身邊,並決心去追求。不難想象一個因地震而截肢的人,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身體殘疾而鬱鬱寡歡、一蹶不振,但是也有可能因為放棄了先前的工作卻找到了自己真正熱愛的事業。尋找新可能性的一種方法是想象你理想的未來生活,思考如何把它變為現實並付諸實踐。
可惜的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徹底走出創傷的陰影。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會被創傷完全粉碎,然後重新建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説,創傷能帶領我們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但是如果無法從根源上解決內心的焦慮,那我們又極有可能走入歧途。
我們已經難以對比林浩和雷楚年在創傷後具體都經歷了什麼,但是我們看到了鮮明的對比,沒有人能免於痛苦,但是改變生活態度和願望滿足方式,在遭受精神創傷之後另找精神寄託途徑,轉換一種新的精神滿足形式,重新調整生活價值與目標,才能真正適應新的環境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