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祺舜
心理學煙酒僧,堅持客觀中立的批判性思維,投身科普的革命之路。

故意丟錢包試探人性 人性試驗哪有那麼簡單!

       最近,在成都著名街道“春熙路”的街頭出現了一對兒神秘人:他們,分工十分明確——一個負責丟錢包,一個負責偷拍。他們就是想看看,到底有多少人會歸還這個“不小心”丟的錢包,有多少人會把這個錢包據為己有。他們簡約卻不簡單,他們所從事的活動有一個高大上的名頭——“人性街頭實驗”。他們進行了27次實驗,21人當場歸還,6人沒還。

       這個結果不出意外地在網上引發了很多憤慨:難道當代中國的人性已經淪喪至此了嗎?根據心理動力學理論,對某件事情的不理解而産生的認知失調會引發憤怒情緒。不過,少安毋躁,讓小編帶你把這個實驗從內到外地捋一捋吧。 在心理學中,什麼是“人性”?“人性”俗稱“Human nature”,沒錯!人性,即人類天然具備的基本精神屬性。通俗地説,就是你生下來是一張白紙呢,還是帶有某種顏色呢?比如説,人是天生自私自利的嗎?人有道德的本能嗎?等等……如果要測人性,就該在小寶寶呱呱落地的時候測,等人長大了再測,就會受到太多太多因素的干擾,很難説你測到的就是人性。 正因為人性難以測量,關於何為“人性”的辯論才延續了幾千年(在很久很久以前,心理學還屬於哲學範疇的時候就開始了),至今都沒有一個統一的結論,所以僅憑一個簡陋的實驗就説是“人性實驗”,也是把自己拔得太高了吧。

       再説了,想進行一個心理學的科學實驗是需要有相當嚴謹的實驗設計的,從各個方面來講,這個簡陋的“釣魚測試”的結果都沒有任何説服力。舉幾個栗子!這個測試的樣本數量過少就不用説了,連統計學當中的“小樣本”都算不上。拋開數量少,樣本的抽取方法也是非常地不靠譜,樣本都來自於春熙路的路人,只是站在路上“隨緣”,這不叫隨機取樣。這種取樣無法代表整個人群的情況,便不可能把實驗結果推廣到更大的群體範圍,所以取樣的方法就註定了本測試不可能得到“中國人的人性XXX”的結論。而測試的方法就更有問題了:隨便“不小心”丟一錢包,看身後的路人怎麼辦。你怎麼保證讓路人100%看到是從你的兜裏掉出來的,而不是一直在地上的?萬一身後的路人沒看見呢,或者是“視而不見”呢?為什麼沒有體現在實驗結果裏面?這種樣本如何處理?剔除嗎?還是直到有人揀起錢包?

       不知仔細看過視頻的人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規律:撿錢不還的都是在周圍沒什麼人的情況下,沒人看見;而撿錢歸還的都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耳目眾多。那請問這個實驗如何排除有大量目擊者的情況下的“面子”因素的干擾?不得不懷疑這個測試到底測了什麼,是“面子問題”還是“人性問題”?

       所以,這可能根本就算不上一個“實驗”,當個玩樂看看熱鬧還有點意思,但要説這是“人性實驗”,把實驗結果抬高到探索人性的高度,還真對不起,在下實在不敢茍同。

       這6個不還錢包的人,他們的“人性”就有問題了嗎?我覺得,不還錢包這事兒雖然不道德,但是還真犯不著上升到“人性”的“bigger”。道德雖然是一個社會話題,可道德的發展水平卻是一個極端私人的課題。我們不能要求所有的人都處於相同的道德水平,不同的人因為種種原因——年齡、教育、經歷等,會以不同的速度走在道德發展的路上,觀其一生,有些人走得快,有些人停滯不前,這種社會現象真的值得大驚小怪嗎?

       這個測試充其量是個在一定情境下,對人會做出利己行為還是利他行為的一個測試。而人在做出利己或利他行為的時候,除了個人平時的道德修養之外,還會受到外部環境的刺激和影響。比方説在人群密集的地方,會有一種“匿名效應”的存在:長期身處人口密度大的都市當中,人們往往更容易萌生一種“我不做也會有其他人做”的心態——我不拿走,別人也會拿走。

       所以,在某些情境下,即便是內心高道德的人也會做出一些低劣的行為;同樣,內心低道德的人也會做出高尚的行為。一個人的內心想法與外顯行為在大部分時間裏都不是完全劃等號的,這都是情境使然。所以,既然有主動探索的可貴精神,與其做這種無聊的釣魚試驗,不如好好研究一下怎樣創造環境讓人做出更多的“利他行為”,豈不是更好?也算是傳播了社會正能量嘛!不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