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你想不到的,沒有古人做不到的——炎炎夏日,看古代人如何避暑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

  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這首詩是唐代高駢的《山亭夏日》,描寫夏日中充滿詩意的景色。詩句中描寫的景色總是唯美的,但是現實中呢?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安得萬里風,飄飖吹我裳。”在一生窮困潦倒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眼中,夏日就沒有那麼美好了。

  其實在古代人們避暑的方法有很多,真正集結了古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

  古代的“空調”

  古代的“空調”兼冰箱的作用,叫做“冰鑒”,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了。春秋戰國時,鑄造大型的青銅容器,分內外兩層。夾層裏放上冰塊,裏層放上美酒、水果,以及食物,可以達到為食物保鮮降溫的作用。

  冰鑒有鏤空花紋的蓋子,絲絲涼氣自孔洞中飄出,或者乾脆置冰于內,打開蓋子,瞬間一室清涼。

  青銅器易傳熱,冰塊融化很快。到了宋元明清,人們開始用木器盛放冰塊,被稱為“冰桶”。

  冰桶多用紅木、花梨木等為內層,一尺多高,兩尺見方,木料刷上清漆,裏層用錫箔貼壁,外面用銅片包裹,上面也有蓋子,下面有底座,冰塊擱進去,整日不化,冷氣嗖嗖的竄出來,滿堂生涼。

  1861年6月,英國使館在北京西城一家木器店裏採購了大量冰桶,事後一個英國人寫道:“這些中國冰箱呈四方形,木制,包了鉛皮,雙重掀蓋,中間有一小孔,冰箱內放冰,通常是一塊大雪團,人們以之降低茶和酒的溫度。他們也把冰箱放到客廳中間,讓房間較為涼快。”

  自製“水簾洞”

  “紅果瑤池實,金盤露井冰。甘泉將避暑,臺殿曉光凝。”,這首詩出自唐代詩人張仲索的《宮中樂》,描寫的是皇宮裏“含涼殿”中消夏的情景。

  先上一張圖:

  唐代清涼殿想象圖

  簡直是人間仙境。

  唐朝宮廷建有專門用於夏天避暑的涼殿,在涼殿中央安裝機械傳動的製冷設備,採用冷水循環的原理,用扇輪轉搖,産生的風力將冷氣送入殿中。更有甚者,到了宋代,不但以風輪送冷水涼氣,人們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週擺設各種花卉,涼風陣陣,送來怡人花香。

  後來,古人竟然利用機械將冷水送向屋頂和涼亭頂部,任其沿屋檐直下,形成人造水簾。

  古代皇室避暑本來就選擇清幽茂林之地,更何況還有水簾潺潺,花香襲人,想想那情形,就不禁讓人神往。

  宋元時期已出現“冰激淩”

  民以食為天,炎炎夏日,古人們自然也發明了各色消暑的小食。

  在商代,冷飲就開始出現。富貴人家在冬日鑿冰貯藏于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唐朝開始出現“冰商”,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

  到了南宋,杭州街頭有不少名目繁多的暑湯冷飲:甘豆湯、豆兒水、香薷飲、椰子酒、漉梨漿、鹵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沉香水、荔枝膏水,蓮子湯。

  元代,傾倒眾生的“冰激淩”就出現了!馬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皇家冷飲“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製而成。“冰酪”的美味讓馬可·波羅欲罷不能,他把“冰酪”的製作技術帶回意大利。意大利對這一技術嚴加保密300年後,被法國人高價買走,此後又傳到了英國。英國人改造後,制出了我們今天常吃的“冰激淩”。

  清朝的宮廷偏愛冰鎮小食,什麼甜瓜果藕、杏仁豆腐、桂圓洋粉、葡萄幹、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用冰鎮了吃,入口清爽香甜,可謂人間美味。乾隆皇帝還曾專門賦詩:“浮瓜沉李堆冰盤,晶光雜映琉璃丸。”

  金易先生所著《宮女談往錄》中,對清宮中的消暑小食“甜碗子”做了描述。“把新採上來的果藕芽切成薄片,用甜瓜裏面的瓤,把籽去掉和果藕配在一起,用冰鎮了吃。把青胡桃砸開,把裏頭帶澀的一層嫩皮剝去,澆上葡萄汁,冰鎮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