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花季隕落之痛:一念之間,一步之遙

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9月07日 11:45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2018年7月31日,在與父親因兩毛錢爭吵後,17歲的小孟吞下一個多月前買好的農藥“百草枯”,企圖自殺。

  一時譁然。

  2010年,小孟9歲。在網友上傳的一段視頻中,在市場殺魚的他,手法嫻熟老練,犀利的眼神有著超出他年齡的果決,為此,有網友稱其為“殺魚弟”。

  誰也沒想到,再次看到小孟的消息,卻是因為他的自殺之舉。小孟所喝的“百草枯”,號稱是能直接奪走人生命的“王者農藥”。有人説,喝了百草枯,就像在等待一場活埋,嘴巴、嗓子都已經爛掉説不出話來,肺也喘不上氣來。

  “我重新找回自己了。”2018年8月27日,經過28天,“殺魚弟”在醫生的全力救治和網友的關切中,終於康復出院了。

  9月4日,小孟在自己的微博中寫到:“這次的經歷讓我變得更加開朗,也讓我想通了很多,17歲之後的日子,要好好活著,更要好好生活!”

1

“殺魚弟”小孟微博截圖

  小孟是幸運的,但不是每個花季的脆弱都能有後悔的機會。

  2018年9月10日,也是第十六個世界預防自殺日。“自殺”雖敏感而沉重,但早已成為全世界重視的公共衛生問題。其中,觸目驚心的青少年自殺事件更是在為我們敲響警鐘:悲劇,也許只發生在一念之間;自殺,離我們不過一步之遙。

  一個被嚴重低估的死因

  根據世衛組織預防自殺報告顯示,全球平均每年有80多萬人死於自殺,即約平均每40秒就有1人死於自殺,每一個自殺身亡者對應的可能是20個或更多的自殺未遂者。其中,自殺已成為15—29歲人群的第二死因,15—19歲青少年女性的首位死因。

  就我國而言,在向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數據的100余個國家中,中國的自殺死亡率一度位居前列,其中青少年自殺率高居不下:自殺已成15—34歲青壯年人群的首位死因,我國15—24歲的青少年女性自殺率居世界第一。有社會學家表示,青少年自殺率居高不下很可能成為社會動蕩的標誌。

  是什麼讓這些乳臭未幹的孩子竟能在一瞬間跨越生死,在本該是人生中最好的年紀主動結束生命?

  “殺魚弟小孟”在脫離危險後稱:“當時喝百草枯就是一時衝動,喝下去幾分鐘就非常的後悔,那種感覺生不如死。”

  事發當天,小孟家給市場裏一家水産店送了100斤墨魚,小孟過去結賬,之前賣11.5元一斤,後來拿貨便宜,給對方11.3元一斤,小孟在不知道的情況下仍按之前的價格賣,因此跟該店老闆娘吵了起來。小孟的父親接到電話後,立即跑過去罵了兒子,老闆娘也一直罵小孟。回家後,小孟又被父母先後指責,情緒激動的他和父親打了起來,還互相掐著脖子。被拉開後,小孟先是在凳子上坐下來,低著頭不停地説:“不是我的錯,你們都説我……”隨後便去了後院的一家倉庫,吞下了百草枯。

  令很多成年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父母與孩子發生爭執這種司空見慣的事,竟還能致命?

  事實上,“被父母指責”、“家長期望值過高”、“成績下滑或不理想”、“作業沒完成”都可能成為導致青少年自殺的主要原因。

  今年8月,寧波市婦兒醫院小兒神經外科唐文穩醫生發朋友圈稱,一個夜班接了兩個想不開的孩子。一個14歲,被父母罵兩句後拿菜刀在左腕留下六刀深深的傷口,幸好沒傷及橈動脈;另一個10歲,姑姑不讓他玩手機,直接從六樓跳下,極力搶救後還是沒能搶救回來!

  2013年,成都一初中生因寒假作業沒做完,開學當天被老師批評了幾句,回家之後竟選擇上吊自殺!

  《自殺研究》一書中提到,青少年(尤其是低齡的少兒)沒有形成對生命的敬畏感,對死亡的真正含義沒有清醒的認識,生與死對他們而言還是一個十分模糊的概念。自殺者大多易焦慮、抑鬱,一旦遇到意外打擊,就會促發衝動性自殺行為。

  數據顯示,青少年自殺未遂者在自殺前考慮自殺的時間是:37%不超過5分鐘,46%不超過10分鐘,60%不超過2小時。

  當然,有人一時衝動選擇自殺,也有人為之精心籌劃許久。

  今年6月7日,武漢的一間出租屋裏發現三具20多歲的男屍,據武漢市公安局黃陂區分局官方微博通報稱,三男子分別為胡某(男,湖北人)、楊某(男,河南人)、李某(男,河北人),三人邀約在屋內燒炭自殺。經現場勘查,屋內發現大量盆裝未燃盡的焦炭和遺書一封,只有20個字的遺書上寫著:“我是自願的,和任何人無關,任何人不用承擔責任。”

1

屋內殘存大量未燃盡的焦炭(圖片來源:武漢市公安局黃陂區分局官方微博)

1

當事人遺書(圖片來源:武漢市公安局黃陂區分局官方微博)

  46歲的老胡怎麼也想不到,只有21歲的兒子居然會以這樣的方式離開這個世界。

  2018年5月22日,老胡正在廚房裏準備晚飯,兒子沒有打招呼便出了門,後來,妻子發微信問兒子去哪,他回答説去北京,週一(5月28日)一定回來。老胡百思不得其解“看不出來一點跡象呢,他這哪像是赴死去的”。

  5月28日,兒子還沒有回家,老胡收到了兒子女朋友發來的信息,説兒子在網上跟人相約一起赴死。一同發來的,還有兒子在QQ群裏跟人聊尋死的聊天記錄。在記錄上,兒子跟人講述如何燒炭自殺,步驟詳細到將木炭分成幾盆,房間裏應該如何密封佈置。他還囑咐一同赴死的人,自殺前要熬個夜讓自己疲憊,“這樣不會感到難受”;自殺使用的房子一定不能在鬧市區,因為“不想上新聞”;他們甚至還提到了簽免責協議書,以防後面會打官司讓家裏賠錢。

  老胡登陸兒子的QQ號發現,兒子加入了一個自殺群,在這個群裏,大家相約共同赴死,交流自殺方法。而更讓他吃驚的是,根據聊天記錄顯示,關於尋死,兒子已經計劃了兩年。

  相約自殺(suicide pacts),是指兩人或多人相約在特定時間、特定地點一起實施自殺。網絡相約自殺(Internet suicide,net suicide ,cybersuicide pacts),又稱網絡自殺協議(Internet suicide pacts)或者網絡群體自殺(Internet group suicide ),是指受網絡影響的相約自殺。參與者以虛擬身份在網上結識,共同討論各自的自殺想法,計劃相應方案,最終達成自殺協議並線下相約尋死。

  2016年,有媒體記者臥底多個相約自殺群,最初,記者通過“自殺”“輕生”等字眼查找,系統顯示這類群已被屏蔽,未能找到相關結果。但換成一些比較隱晦的字眼,如“相約生死”“求死”“抑鬱”“解脫”等進行查找,結果發現其中不少QQ群為相約自殺群。

  記者發現,這些群往往可以隨意加入,網友來自全國各地,以20多歲的年輕人居多。不少網友入群後將昵稱改為“地名+約死”,在群裏,隨時都有人相約赴死:“約死?”、“什麼時候走”……也有群成員並沒有下定決心,只是好奇、説著玩玩,但在這種環境中,人極易受到某種感染、誘導甚至“鼓勵”而導致悲劇發生。

  當前,再次輸入相關詞彙進行查找,除搜索“抑鬱”會顯示抑鬱症患者交流、康復群外,均未查到相約自殺群相關信息。這意味著相關平臺的監管整頓力度加大,但需要警惕的是,這些群極有可能以更隱蔽的方式改頭換面存在。

  社會學家將這種自身經過長期評價與體驗,進行了充分推理和判斷之後,逐步萌發自殺意念,並且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對自殺作出精心準備後的行為稱為理智性自殺,它與衝動性自殺構成了青少年最主要的兩種自殺行為。

  然而,不論哪種方式,自殺都是人長期處於壓力之下的後果,尤其是對於衝動性自殺而言,意外打擊導致的瞬間崩潰,不過是引發自殺的最後一根稻草。

  “殺魚弟”小孟的母親接受媒體採訪時説,她問過兒子為什麼想不開,小孟説心理壓力太大。壓力主要來自父母頻繁的爭吵。今年比往年吵得還要厲害,有時候一天吵兩三次。

  而在老胡看來,兒子之所以會選擇自殺,是因為感情、工作上的不順心,從家庭角度來説,自己與兒子交流不多,也曾經因為兒子逃學打遊戲就打他一頓,一定程度上也對孩子有所忽視。

  社會學專家指出,人之所以會自殺,是因為所有社會化的東西(如聲望、地位、財富等)都無濟於事,它們反而給人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壓抑和焦慮。當人們再也活不下去,自殺便成為人所能指望的最後一條通道。

  在社會化程度較弱的青少年時期,青少年正處在心理和身體及性別意識的形成階段,他們更單純、衝動、容易迷茫,心理抗擊打能力弱。與此同時,他們對所處的環境卻更敏感,極易受外界因素影響。南京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主任張純指出,一般來説,10歲以前的學生更容易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10—18歲之間則更容易受到校園環境的影響;18歲以後,隨著社會化程度的提高,學生更多地接受社會環境的影響。當身心快速發展的青少年從所處環境中得不到認同,實現自我變得很困難或不可能,處處碰壁後,他們通常容易出現消極的自我毀壞行為。

  那麼,自殺是可以預防的麼?

  心理學家指出,“每一個角色責任意識都是孩子長大後拴在其身上的一根保險繩。”自殺可以預防,但卻需要社會多部門之間的協調與合作。

  然而,這並不代表作為社會個體的我們無所作為。

  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院陳曦教授指出:首先需要特別關注有可能産生自殺傾向的青少年:1.有明顯的外部神經刺激事件的人;2.情緒低落、悲觀抑鬱、自卑者;3.性格孤僻內向,與周圍人缺乏正常交流者;4.嚴重不良的家庭成長環境,缺乏關愛者;5.缺乏明確的生活目標與信心,看問題消極者;6.談論自殺,有自殺暗示者。

  其次,針對這樣的人群,應採取自殺危機的干預:1.周圍的人應該對他表現出接受、關注、支持他活下去的態度;2.鼓勵自殺者談出負性情感以及直接與自殺企圖有關的問題,請自殺者作出自我評價,如生與死的價值和信仰;3.對積極考慮自殺,和有自殺未遂證據的人,應防範這類人的自殺衝動行為,最好住院,限制在安全房間,經常不定期查看,防止他獨處;4.鼓勵自殺者參加個人、小組或家庭心理治療,消除引發自殺的因素,在可能的條件下改變自殺的環境;5.對自殺身亡者的家屬密切監護,給予心理支持,防止家屬自殺。

  生命的孕育和成長需要時間,獲得幸福的生命體驗和積極的生命價值需要更多時間,青少年自殺可能在一念之間,但如果我們能對青少年的耐心再多一點,對他們的心理健康關心再多一點,陪伴他們度過那些難捱的日子,也許整個社會離有效減少青少年自殺只有一步之遙。

  畢竟,只有一次的生命,誰都希望它燦若煙火。(文/陳欣)

掃一掃
央視影音客戶端
央視影音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
掃一掃
央視財經客戶端
央視財經客戶端
掃一掃
熊貓頻道客戶端
熊貓頻道客戶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