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網絡媒體走轉改】“石阡説春”,穿梭光陰故事的前世今生

中國新聞來源:當代先鋒網 2018年02月20日 19:2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文/圖 當代貴州全媒體記者 韋一茜

  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政府間委員會經過評審,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週年運動而形成的時間知識體系及其實踐”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這項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在千年歲月流轉中跨越河流山川、民族藩籬,農耕社會的共生共享,春夏秋冬的光陰故事,全被裝進了二十四節氣的七十二物候間,編制出屬於一個民族的蔓蕪時光。

  “立春,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陟負冰。”

  一年節氣之始的注腳,則在西南一隅的小縣城裏,演繹至今。

0.jpg

  銅仁市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

  人世間的生活 唱詞裏説

4.jpg

  封萬明身著古衣講述“説春”的歷史

  “這都是我們的先祖一代代傳下來的(習俗),我跟你們説一説這個歷史。在唐朝開國年間……”

  石阡縣花橋鎮坡背村村民封萬明回憶起學習“説春”的過往,半個世紀光陰已悄然走過。

  相傳唐朝開國初年,大封功臣,封氏兄弟封福興、封福憲立下戰功,向當朝天子討下子孫世襲的“春官”。封氏一族,成為“説春”的正統。作為“春官”,職務即掌管一個地方的禮節,每年向封地內百姓講農事季節,勸農行耕。

  每歲“立春”前後,春官們都會身著古衣、手執木刻春牛,到村寨挨家挨戶唱誦吉祥春詞,開財門、報春信,派送印製的“二十四節氣”春貼和財神像,祝願招財進寶,耕種合時,收成滿滿。

0_副本.jpg

  封萬明手抄的“説春”唱本

  “人不知春,草木知春。”封萬明一邊篤信地説,一邊小心翼翼地從結實的木箱裏取出一冊宣紙本,頗為自豪,“先人們留下的東西,我都抄下來了。”封萬明是“春官”,也是“石阡説春”項目的省級傳承人。

  “唐朝差我送春人,特來貴府開財門。”循著手抄的唱本,一幅囊括歷史典故、神話傳説、生活勞動、婚喪嫁娶、勸善懲惡等方方面面的民俗圖景鋪展開來。

  “二十四節氣”“漁樵耕讀”“四大布州”“牛根生”,四首正春詞,描寫出天地形成、萬物化育、人間萬象。“老百姓需要知道的耕種時節,公明人家(指有知識有文化的家庭)想要聽的吉祥祝詞都在裏面。”封萬明説。

  農耕生産節奏,就是春種、夏長、秋收、冬藏。舊時,天象、氣溫、降水和物候的時序變化所形成的時令節氣,是農耕社會生産生活的唯一指南。春官説春,以百姓聽得懂、有共鳴的方式,促成了一場“春天的儀式”。

5 1.jpg

  “春官”送春貼,為農人勞作送去時令節氣指南

  “這都是一種講‘禮’,迎春官、送祝福,別人也尊重我們,我們也能幫助別人。”在封萬明看來,這些諳熟於心的傳統,仍是人和自然之間漫長的農耕關係的續演。它的生命力,是生生不息的。

  漸行漸遠的光陰 鄉野裏尋

  石阡説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最具代表性擴展名錄之一,也是繼侗族大歌之後,貴州省第二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項目。

  然而,儘管晉陞世界級非遺,也難免走入“漸行漸遠漸無書”的境地。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即使是“石阡説春”的核心地花橋鎮,也免不了春官傳承斷層的危機。春官們坦言,如今隊伍大都步入老弱之列,而青年一代,則大都願意外出打拼,祖輩的“傳統”因不再適應現代的生活而被選擇遺忘。

3.jpg

  省級非遺傳承人封萬明

  當生活的需要發生轉移、城市化進程愈來愈快、節氣時令指導功能逐漸減弱,仿佛只有村中的草木,因變換的節氣而留下印跡。身處鄉土文明斷裂重構的當下,曾經的經驗是否還有意義?當外部不再有直接的刺激或獎勵,民俗文化還能以怎樣的形式存續?何向人民解碼並普及這份傳統意蘊?

  “非遺申報的項目有很多,但是很少有像‘二十四節氣’那樣,影響到每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僅僅是農事勞作,還包括養生、飲食等等。實際上,節氣和生活關係絲絲入扣,相比于其他‘非遺’更能引起群體的共鳴。”石阡縣文化館副館長饒莉對記者説。

  2017年初,“二十四節氣”石阡“説春”保護傳承座談會召開。國家文化部非遺司、中國國土經濟學會、中國農業博物館等相關專家一致認為:“石阡説春”是一種“鄉愁”,有著深刻的歷史記憶、源遠的文化傳承,對當地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具有重大深遠的意義。

  萬千非遺根生民間,其保護傳承之道亦在鄉野。對非物質文化遺産而言,傳承、保護、發展的旨歸不在“重現”,而在“新生”。

  “花木管時令,鳥鳴報農時”。節氣時令不只對生産生活有指導意義,還存留著祖先敬畏自然、親近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積極態度,更為生活賦予了莊重而有意義的“儀式感”。它凝聚族群、和諧天人,是民族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其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深遠而厚重。

  “我們全縣廣泛發動群眾,動員民間力量參與非遺的傳承保護。舉行‘説春’大賽、‘説春’文化進校園、對外展演宣傳等等,都極大地提升了群眾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石阡説春’的‘春官’師傅們因為這項技藝到了北京演出,站在了天安門城樓下,那種難以置信、不可思議的感受,給他們帶來的自豪感是非常震動的。”饒莉説。

  喚起文化自覺,確立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強。在二十四節氣串起來的時光中,“石阡説春”仿佛是一個支點,撬動的不僅是記憶深處的文化根脈,更是文化資源支撐發展的永續動力。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