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鮮艷、造型可愛的“捏捏”,質地柔軟有彈性,無論被捏成什麼形狀,最後都能復原;直播間裏,“烏龜盲袋對對碰”,21.9元“拍1拆9”,最後也許能帶回家好幾十隻夜光小“烏龜”;組裝“微縮小屋”,場景逼真,造型精緻,一點點“裝修”出理想中的房間,讓人很上癮……
近兩年,這些五花八門的“解壓神器”走進青少年甚至是兒童的生活中,上至中小學生,下至還在上幼兒園的孩子,都頗為追捧。那麼,這些各式各樣的“解壓神器”真的能起到解壓的作用嗎?孩子們真的需要這些神器來解壓嗎?
初中生買“捏捏樂”
一個月花費上千元
“孩子上了幼兒園之後特別愛玩‘捏捏’,她説捏著很解壓,4歲的孩子也有這麼大壓力嗎?”前段時間,一位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的發帖説出了不少家長的心裏話。
“捏捏”,又叫“捏捏樂”,其實是一種硅膠材質的回彈玩具。它可以是任意的造型,動物、食物、卡通形象等等,因為可愛的外觀、鮮艷的色彩和綿軟的手感受到兒童、青少年的喜愛。無論怎麼被揉捏、擠壓,“捏捏樂”都能慢慢恢復原來的形狀。
肖娜的女兒今年5歲半,“捏齡”已有半年。肖娜告訴記者,女兒第一次玩“捏捏樂”,是同學借給她玩的。從那之後,女兒就經常讓肖娜帶著去買“捏捏樂”。肖娜問過女兒,為什麼這麼喜歡玩“捏捏樂”。“她説,這個能解壓。”肖娜有些哭笑不得,“一個5歲的孩子,她真的知道什麼是壓力、解壓又是怎麼回事兒嗎。”
北京晚報記者注意到,在線上平臺,“捏捏樂”銷售火爆。在某短視頻平臺上,多家銷售“捏捏樂”的電商銷售量高達幾萬件,有的甚至超過10萬件。在線下實體店,“捏捏樂”也吸引了許多孩子的目光。
“大家都有零花錢,我周圍玩‘捏捏樂’的同學大部分一個星期花50塊左右吧,也有特別喜歡的,一個月能買一兩千塊錢。”初三年級學生小瑞説。
記者也在某社交平臺上注意到,不少自稱初中生、高中生的網友發帖留言,稱熱衷於買“捏捏樂”。“本初二生4個月買了6k+(6千多元)”“初升高正是需要解壓的年紀,3個月快5k(5千),還有一堆沒發貨。”
直播間裏拆盲袋“上頭”
攢了一屋子“小烏龜”
“烏龜盲袋對對碰,18.9元,拍一拆九”“許願顏色,碰上再送兩包”……
“烏龜盲袋對對碰”是當前網絡直播平臺上一種非常流行的盲袋遊戲。盲袋外包裝都一樣的,每個裏邊裝了一隻樹脂小烏龜,賣家通常會設置不同價位的套餐,比如“9.9元4包,13.9元6包”等。消費者先購買數包盲袋,並許願一種顏色,下單後,直播間的主播現場開袋,如果有和消費者許願顏色一樣的,或是有兩隻相同顏色的烏龜碰上了對,則加送一次開袋的機會,繼續與此前沒有對碰的烏龜組合,直到沒有對碰為止。最終所有拆開的盲袋都歸消費者所有。
劉女士的孩子今年上6年級,最近迷上了這種盲盒遊戲,晚上寫完作業,或是週末休息,沒事兒就要拉著劉女士在直播間一起“開烏龜”。“開始我也是好奇,結果開了幾單之後連我也有點上癮。”劉女士説,現在家裏已經攢了許多小烏龜,孩子還在惦記著到潮玩集市的線下實體店去現場“開盲袋”。
社交平臺上,有網友曬出家中的烏龜“祖孫四代”;還有網友分享的照片中,大大小小的烏龜擺滿了半個陽臺的地面,並自稱有二三百隻。
“DIY小屋”模型組裝
孩子説特別“治愈”
長30厘米、寬25厘米、高22厘米的一座中式庭院模型,院中有拱橋涼亭、綠樹流水,房間中桌椅、床榻、書櫃、茶臺一應俱全。最近,這種叫作“DIY小屋”的手工拼裝模型也很受青少年的喜愛。記者注意到,這種“DIY小屋”模型通常有許多主題場景,有些還是成套銷售的,一個主題下9個或12個不同的場景。
今年剛上高一的文文很喜歡組裝這種模型,“其實有些複雜的場景還是挺不好拼的,但是這個過程會讓我覺得放鬆,拼這個的時候不用想別的,很專注,而且拼完了很有成就感,特別‘治愈’。”文文説。
文文的媽媽王女士告訴記者,女兒從小就喜歡拼圖和樂高這類玩具,“她現在這個年紀可能就只是放鬆心情了,但比一天到晚盯著電子産品強多了。”
家長擔憂:
這些玩具到底是在解壓還是在成癮?
無論是解壓玩具,還是直播間開盲袋遊戲,這些五花八門的解壓方式備受兒童、青少年的歡迎,但許多家長卻對此很是擔心。
肖娜説,她給孩子買過很多種類的“捏捏樂”,“有的一打開包裝就是特別刺鼻的香精味,還有那些網店號稱博主手作的,就一個透明袋封著就來了,標簽都沒有,這算不算‘三無’産品?”
家長更關心的問題是,這些解壓玩具真的能起到解壓的作用嗎?會不會反而給孩子們帶來不好的影響?劉女士擔心孩子沉迷開盲袋無法自拔,“連大人都很難自控,更何況是孩子呢?”和劉女士的擔憂類似,另一位媽媽接受採訪時也提到,本來想著讓孩子解解壓也挺好,適當放鬆一下,但現在感覺孩子成癮了,每天就惦記著看直播、開盲袋,“這不是又成了新的心理問題了嗎?花了不少錢不説,還開始影響學習。”
專家觀點:
玩具解壓,效果因人而異
對此,北京市青少年法律與心理諮詢服務中心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艾夢瑤認為,類似“捏捏樂”、按壓板、史萊姆這類減壓玩具,可以起到一定的減壓作用,但是效果因人而異。
艾夢瑤説,這些玩具利用轉移注意力的原理,讓孩子們沉浸在玩遊戲的體驗中,可以暫時從緊張焦慮的情緒中解脫出來,忘卻煩惱和壓力。但需要注意的是,減壓玩具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們轉移注意力,效果因人而異。而且,這些産品質量參差不齊,家長要注意鑒別和甄選。
對於當下這些五花八門的解壓方式、解壓玩具,北京市海淀區伍月青少年事務發展中心主任宋璞喆認為,應當理性看待。“就比如現在的烏龜盲盒,其實和‘80後’‘90後’小時候那種幾塊錢一次的泡沫盒抽獎、吃乾脆面集人物卡,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形式變了而已。”宋璞喆説,這種遊戲、玩具的存在,不是絕對的壞事,但是要掌握好度,可以作為兒童、青少年的一種娛樂方式,但不要過度沉迷。
緩解壓力首先要找到壓力源
艾夢瑤認為,想要為孩子緩解壓力,關鍵是要幫孩子找到壓力的來源。“幫助孩子真正學會解決壓力的辦法,才是緩解壓力最有效的方式。”同時,運動也是緩解壓力非常有效的方法。艾夢瑤説,如果孩子面臨比較大的困難和壓力,家長也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尋求專業心理諮詢的幫助。
在宋璞喆看來,兒童、青少年喜歡玩這些解壓玩具,有些並非出於“減壓”需求,而是“社交需求”。“同學、小夥伴們都在玩,這些玩具可以讓孩子們之間有共同語言,建立友誼,互動交流,其實也是環境對孩子們産生了影響。”宋璞喆説。
記者 王天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