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麥的三個人均為雇傭的“麥手”扮演
近年來,網絡直播行業飛速發展,帶貨直播、醫療養生、法律諮詢……內容五花八門。此前有媒體揭露,在直播間,連麥的網友並不都是真實的,很多都是為烘托直播間氣氛、吸引流量找來的“托”,業內又將這個群體稱為“麥手”。
有消費者告訴記者,因為輕信了這些連麥的虛假故事,充值千元購買課程難以維權。此外,記者調查發現,圍繞著“麥手”兼職本身,還出現了靠拉人頭賺佣金的招聘騙局。
連麥的“假”戲背後,有哪些“真”坑?該如何有效治理直播生態?
“麥手”亂象
頻現各類直播間
“你好,我是情感主播張老師……”
中午十二點,一位自稱為“張老師”的情感主播開播了。
進入直播間,連麥的是一個姓田的34歲女性。田女士稱丈夫過世了,自己帶著孩子討生活,但弟媳總給自己介紹殘障人士。“她把人家禮金都給收了,我是嫁也得嫁,不嫁也得嫁。”
這場直播是一場較為複雜的“三麥”,隨後弟媳、小叔子都進入了直播間,訴説著自己的苦衷。
據記者了解,這一場直播中出現的三個角色都是由雇傭的“麥手”扮演。“麥手”也就是指進直播間與主播進行連麥互動的“角色演員”。
網絡平臺上,招聘“麥手”的帖子有很多。招聘者王倩(化名)説:“一些情感主播直播間需要人去互動,他會找一些‘麥手’演員,臺詞、劇本都有,時間大概在十到六十分鐘。”
記者在各大平臺搜索發現,“麥手”不僅存在於情感直播間,法律諮詢、課程教學領域等都有其身影。在一個養生直播間,一位主播教大家搓手,稱這是“能量手”,可以隔空連麥幫助網友解決身體不適。
“通常情況下,單麥一分鐘五毛錢到一元。‘麥手’的賽道特別廣,情感、親子、法律、化粧、相親等都需要。”在網絡上宣稱需大量招聘“麥手”的劉橙(化名)説。
網絡直播間“主播”花錢雇人演戲值當嗎?劉橙表示,“麥手”不僅能增加人氣、活躍氣氛,有一些靠著奇葩、狗血的劇本引流後,會帶來可觀的收入。
國內一家知名MCN機構合夥人告訴記者,除了帶貨、賺取打賞,還有不少主播是通過“麥手”奇葩劇本這種方式吸引粉絲,並引流至私域獲利。“下播後,有一對一的連線或者付費課程,在私域變現。”
“麥手”背後
有哪些陷阱?
在黑貓投訴平臺上,記者發現了不少因直播間連麥導致衝動消費的投訴。四川的王女士告訴記者,今年7月,她在某平臺收看一個規劃素養課直播,號稱可以從小學一直用到高中,幫孩子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王女士説:“在直播間,‘家長’會説,用了這個課程,他的孩子從幾十分考到九十幾分,效果很神奇。”
衝動之下,王女士花了近三千元給孩子購買了課程,然而並未達到直播間宣傳的任何效果,想要申請退款發現投訴無門。
記者調查發現,“麥手”配合主播演繹誇張劇本,除涉嫌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者之外,還衍生出一些新的問題——不少社交平臺或培訓機構出現了招聘“麥手”的宣傳,號稱利用碎片時間接單,兼職也可輕鬆月入幾千。
河北的楊女士告訴記者,她因為朋友圈推薦,參加了一個名為“大眾商學院”平臺的兼職項目,號稱給團長支付999元就可以通過寫小説、推短劇等賺錢,當然,還可以當“麥手”。
記者添加了多個招聘微信,正如楊女士所説,想當“麥手”都需要先交“入群費”或“團隊費”,價格從200元到1000元不等。對方表示,入了團隊就能有現成的劇本和直播資源。
然而許多網友反映,加入這些所謂的團隊,“麥手多直播少”是常態,賺的實際上是拉人頭的錢。招聘者劉橙給記者拉的“麥手”諮詢群中,每天都有類似幾天回本的內容,慫恿大家交錢進入團隊。
針對亂象
如何治理?
在業內人士看來,“麥手”亂象一方面需要求職者自己敲響警鐘,更需要直播運營團隊在平臺及相關部門的監管下健康、有序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互聯網法治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劉曉春認為,需要從更大範圍,對嚴重污染網絡生態環境的內容進行監管和打擊。
如果大家不知道連麥是假的,那這種行為就涉及虛假信息傳播,需要法律去管理和禁止。
如果直播間裏的觀眾就是看個熱鬧,知道這是假的,這時要考慮內容本身有沒有不良影響,比如低俗、狗血等,需要相關人員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