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學習十九大 奮進新時代】甘南舟曲縣:生態小康村“造血式”發展 美了家鄉 富了鄉親

央視網報來源:央視網 2017年11月23日 16:26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記者 王小英)“白龍江上錦繡天,不亞瀟湘衡嶽;駝嶺山下輝煌夜,恰似蘇地揚州。”在舟曲流傳甚廣的這幅舊對聯,既是楹聯文化的佐證,更是當地自然環境的白描。

  地處青藏高原、黃土高原、四川盆地結合部和川甘陜三省交界處,是藏漢文化的交匯帶和長江水源涵養區,資源富集,風光靈秀,舟曲也被稱為“藏鄉江南”。

  全民奔小康,在舟曲,農村如何發展尤為關鍵。全縣人口14.32萬人,其中八成以上是農業人口。

  近日,甘肅省委網信辦組織策劃的深入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暨“我為新甘肅打call”——甘肅省網絡媒體大型採訪團走進舟曲,這裡生態小康村的“造血式”發展,正在將農村打造為生活有保障的生活樂園、道德美的心靈家園、生態美的休憩田園以及民族記憶的歷史故園。

  嶺壩:羊肚菌産業讓村民腰包鼓起來了

嶺壩頗具特色的石鼓

嶺壩頗具特色的石鼓

  作為舟曲縣2010年“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災害的異地重建村,重建後的嶺壩村不僅改善村民居住環境,更發掘當地的文化。

  環境美了,富民也早已提升議程。

  過去村民主要以打工、種植為主,2016年曲瓦鄉調整農業産業結構,推廣種植羊肚菌。

  舟曲縣食用菌開發辦公室主任、曲瓦鄉黨委書記謝江波説,去年嶺壩第一次試種羊肚菌,畝産羊肚菌幹品45斤左右,按市場價每斤800元計算,畝産值可達3.6萬元,除去菌種遮陽網噴灌等費用,每畝純收入可達2萬多元,與常規農作物相比,産值擴大了10多倍。

  鄉鎮幹部化身“科技保姆”,試種的時候謝江波幾乎是一週來一次,手把手教村民,“試種時大家都在觀望,如今看到效益不錯,村民都有了種植的打算。”

  謝江波説,村裏的貧困戶,可以借鑒“三變”模式,以土地入股,加入羊肚菌種植隊伍中,爭取早日脫貧。

  嶺壩還計劃利用當地氣候優勢,每年10月到次年3月種植羊肚菌,4月到10月種植木耳,無縫對接增加收入。

  藏族阿媽:村裏也像城市一樣整潔了

穿著民族服裝走在路上的各皂壩村民

穿著民族服裝走在路上的各皂壩村民

  與嶺壩組一江之隔的各皂壩村,則是另一番場景。

  走進村裏,熱情的村民總會拿出自家釀的青稞酒給客人。這裡是藏漢混住,一道道文化墻展示著藏漢一家親、釀青稞酒、藏族服飾等內容。

  但在2016年以前,各皂壩村可不是這樣的。村子里巷道最寬的地方只夠架子車通過,犄角旮旯堆放著垃圾。為改變風貌,當地村民自發挪墻三尺,將窄巷道足足拓寬了六尺,如今村裏已有了“三縱三橫”的主幹道。

  藏族阿媽曹九迪(音)和趙鬧麗(音)熱情地給記者端來美酒,分享她倆結伴朝聖、出遊途中的見聞。

  倆人一起結伴去過蘭州、拉薩、西寧等地,羨慕城市整潔的馬路,村子大變樣後,她倆很喜歡到村裏的小廣場溜達。

  為拓寬村民增收渠道,各皂壩村在原有基礎上,打造以經濟林果業、種養業、鄉村旅遊業和庭院經濟為主的富民增收産業,引導群眾種植優質改良品種核桃達8800余株200余畝,生長出的核桃作為舟曲核桃的代表,已獲農業部農産品地理標誌登記認證保護。

  今年這裡還新建櫻桃基地60畝,育苗500多畝,房前屋後等區域栽種了蘋果、梨、石榴、葡萄等林果樹木,頗具特色的庭院經濟正在形成。

  收入增加了,藏族阿媽曹九弟(迪)和趙鬧麗(音)説,她們還有個小願望:上次是坐著火車去了拉薩,這次要坐著飛機去旅行。

  土橋子村:從一顆葡萄的蛻變看農村新變化

村民袁旺安正在修剪葡萄枝

村民袁旺安正在修剪葡萄枝

  用葡萄村來形容舟曲土橋子村,估計鮮有人反對。

  家家戶戶的房前屋後都種葡萄,走在巷道裏,抬頭便是葡萄架。

  從最初的自給自足、到後來的進城賣葡萄、釀葡萄酒、發展庭院經濟開農家樂……一顆葡萄的蛻變之路,恰巧也是村民不斷轉變思路,尋求發展之路。

  村委會主任袁六軍説,大概30多年前,村裏開始種植葡萄。

  “那時候主要是自己吃和送親朋好友。”袁六軍説,因為離舟曲縣城僅13公里,口碑相傳,土橋子村的葡萄便在舟曲有了名。

  於是,有村民嘗試將葡萄拉到縣城去出售。

  但未形成規模的土橋子葡萄,直面市場,並不總是很順利,“産量少的時候價格可以,産量多了,價格低,沒辦法保存的葡萄只能爛了。”

  延長葡萄的保存期限迫在眉睫。

  五年前,大川鎮來了一名幹部,恰巧學過釀酒,教會了村民如何釀葡萄酒,如今,這裡幾乎每家都釀酒,也對外出售。“一斤40元到50元不等”,袁六軍説。

  “原來村裏的路不太好走,但經常看到外地人來到這裡,挂著相機到處轉”。眼看著來村裏的人越來越多,64歲的袁旺安開始另一種嘗試,去年,他開辦農家樂,初次試水,收入兩萬多元。

  有了信心,今年他擴建農家樂。村民也覺得這條路可行,今年全村新開了15家,村民寧耀堂就是其中之一。

  他家的葡萄年産3000斤左右,如果直接拿到市場上出售,收入大概是一萬到一萬五左右,今年,他讓母親把大部分葡萄釀成酒。

  如今,村民就盼著來年夏天,更多的遊客來到這裡,坐在葡萄架下,吃著農家飯,喝葡萄酒。

  最初將葡萄引進土橋子村的人,也許,怎麼也不會想到,葡萄不僅美了家鄉,更富了鄉親。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