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十三五”開局之年:新型城鎮化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社 2017年01月02日 15:57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1月2日電題:新型城鎮化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十三五”開局之年經濟新亮點述評之六

  新華社記者王優玲

  新型城鎮化是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引擎。“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堅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不斷完善新型城鎮化機制體制,為中國經濟發展拓展新空間、釋放新動能。

  釋放新的消費潛能

  新型城鎮化是消費需求的“助推器”,是一項重要的民生工程。讓農民“進得來、留得下、有尊嚴”,蘊含巨大的消費潛力。

  “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提出新型城鎮化具體目標——“十三五”期間,要實現1億左右農業轉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鎮落戶,完成約1億人居住的棚戶區和城中村改造,引導約1億人在中西部地區就近城鎮化。

  “三個一億人”的新城鎮化,其住房、教育、醫療等多個領域生存與發展質量的提高,將催生龐大的消費市場,也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動力。

  統計表明,2015年,全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5元,相當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73倍,消費支出21392元,相當於農村居民的2.3倍。據測算,如果農民工的消費率達到城鎮居民的水平,每年可增加消費規模超過萬億元。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説,城鎮化過程中的人口集聚、生活方式變革、生活水平提高和社會分工細化,能擴大生活性服務業和生産性服務需求,提升社會消費結構。

  開啟巨大投資空間

  新型城鎮化是拉動投資的重要載體,將帶動城市基礎設施、住宅建設、公共服務設施等巨大投資需求。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促進城鎮發展與産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統一,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新型工農、城鄉關係。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李揚説,中國未來的發展機遇蘊藏在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中。廣袤的農村在改善人居環境、垃圾處理,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有巨大的市場。

  專家估算,我國自2001年以來,城鎮化每提高1個百分點,就會拉動投資增長3.7個百分點。未來10年—20年,我國將新增城鎮人口4億左右,按農民工市民化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産投資計算,將直接帶動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

  新型城鎮化將帶來城市公共基礎建設、城市集群等一系列配套改革,推動相關城市公共基礎建設,帶動跨區城際鐵路、公路、能源等基建領域的投資,這將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打開動力空間。

  拓展區域經濟發展空間

  我國近日公佈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將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擴大到2個省和246個城市(鎮)。試點為深入推進新型城鎮化探索經驗。國家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説,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到2018年取得試點階段性成果,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全面推廣試點成功經驗。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説,新型城鎮化要實現的轉變之一是,要從注重城市間的競爭,轉向城市間的競合。現在是以城市群為主體的時代,不僅要發展中心城市,也要發展周邊,這樣才能發揮中心的服務作用,形成合理流動。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提出,“兩橫三縱”為主體的城鎮化戰略格局基本形成,城市群集聚經濟、人口能力明顯增強,東部地區城市群一體化水平和國際競爭力明顯提高,中西部地區城市群成為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新的重要增長極。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説,同以往經濟帶的概念不同,經濟軸帶上的經濟發展水平和産業密集程度會更高。在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下,沿線區域城市的經濟發展空間非常大。在新型城鎮化的推動下,通過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村的廣闊發展空間將被開闢,這是通過發展思路的創新對中國區域發展空間的拓展。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新聞圖集更多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