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不朽的豐碑 偉大的征程——獻給紅軍長征勝利80週年

中國新聞來源:新華社 2016年10月20日 18:41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一種精神時刻催人奮進——長征精神的時代迴響

   “5、4、3、2、1——點火!”

   10月17日清晨,當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映著朝陽飛向茫茫太空,人們再次看到乳白色箭體上的醒目標誌:CZ(長征)。

   箭如其名,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凝聚著中國航天人不畏險阻、艱苦奮鬥的精神。

   1958年火箭設計之初,大家都在想給火箭起個什麼名字。最終,有感於紅軍的大無畏精神,將火箭命名為“長征”。

   “火箭研製真的和長征差不多,但一切困難難不倒中國航天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梁小虹説,第一代航天人足足走了12年的“長征路”,終於用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送入太空。

   近半個世紀以來,長征系列運載火箭承載著中國的航天夢,一次次飛向太空,一次次向世人宣示著偉大的長征精神。

   “長征是對人類生存極限的突破,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對全人類精神寶庫的偉大貢獻。堅持理想、不怕犧牲、百折不撓、實事求是,有了這種精神,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成就不了的事業。”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展陳部部長張海説。

   這是一種能與蒼穹比闊的精神,這是一種不隨時間消弭的力量。

   在瑞金市葉坪鄉黃沙村的後山上,有17棵參天大樹,每棵樹下都有一方墓碑。當年,這個僅有43戶人家的小村家家有人參加紅軍。參軍前,17位年輕人相約來到後山,每人栽下一棵松樹。後來,他們全部犧牲在長征途中,再也沒能回到家鄉。

   “身邊的戰友不斷倒下,自己也時時面臨死神的威脅。但他們參加紅軍不僅是為了個人的解放,更是為了自己的親人、自己的階級的解放,縱然本人付出犧牲,最終會迎來整個社會的光明前途。”徐焰説。

   正是這種信念,支撐著這群平均年齡只有20來歲的年輕人視死如歸,拖著疲弱的身體,冒著敵人的炮火,在兩年時間累計行程3萬多公里,跨越近百條河流,翻過20余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平均每天都要經歷一次遭遇戰……

   一個偉大的民族,不會沒有英雄。一個英雄的民族,必有永恒的史詩。

   長征路上,一個叫劉志海的紅軍戰士被凍死,戰友們掰開他緊握的一隻手,裏面是黨證和一塊作為黨費的銀元——這樣的軍人、這樣的軍隊,用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傳播著中國共産黨人改天換地的理想。

   遵義會議後,張聞天説過:“沒有理想,不要説萬里長征,紅軍連一千里都走不了。”

   聶榮臻元帥生前回憶道,問每一位戰士為什麼要當紅軍,他們都會回答你“為了打土豪,分田地”“為了蘇維埃新中國”。

   儘管當時的紅軍戰士絕大多數都不識字,但中國共産黨所創建的人民當家做主的紅色蘇維埃政權,喚醒了千百萬像他們一樣的窮苦大眾,給予了他們世世代代從未有過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靠著這樣崇高的理想和自覺的黨性,一支支紅色大軍從贛南、從湘西、從川北、從豫南,跋涉千山萬水,不畏艱難險阻,向著黨中央指引的方向,匯聚而來。

   “他們是些善良的,志氣高、理想遠大的人,交不起租稅走投無路的農家子弟,逃自死亡線上的學徒、鐵路工、燒瓷工,飛出牢籠的鳥兒——丫鬟、童養媳,有教養的將軍,帶槍的學者、詩人……就這樣匯成一支浩蕩的中國鐵流,就這樣一雙草鞋一根土槍,踏上夢想的征程!”意大利詩人瓜格裏尼曾這樣描述紅軍。

   一旦踏上夢想的征程,終會到達勝利的彼岸。

   長征尚未結束,曾經在黑暗中國探尋光明之路的魯迅就向陜北發去賀電:你們的勇敢的鬥爭,你們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解放史上最光榮的一頁。

   自晚清以來,中國備受列強欺淩,政府腐敗,國力衰落,民生凋敝。失敗再失敗,消沉復消沉,自卑且自卑,曾經創造輝煌文明的中華民族多麼渴望一次勝利。

   “而長征的橫空出世,驚天動地,開啟了中國歷史上最有活力的精神創建,是雄毅剛健的漢唐文化的回歸和超越,是近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原點,是民族精神的重塑、民族靈魂的再生。”國防大學軍事思想與軍事歷史教研室副主任李銀祥説。

   中華民族從此挺起不屈的脊梁,迸發出前所未有的精神力量。

   中央黨校原副校長李君如指出,長征是中國人近代以來第一次從精神上開始揚眉吐氣,長征精神使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