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焦裕祿精神是我的人生坐標

中國新聞來源:經濟日報 2016年09月22日 12:04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1968年阿布列林和同學與焦裕祿家人的合影,被他擺放在家中最顯眼的地方。

  ▼ 阿布列林在介紹2014年9月他赴京參加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時的留影。經濟日報記者 喬文匯攝

  一談到焦裕祿,他就像換了個人,雙目透出堅毅、執著的目光,全身好像充滿了力量。

  走進他家的客廳,一張老照片格外顯眼。那是他年輕時和同學與焦裕祿家人的合影。“累了、難了,看一會兒照片,就又鼓足了勁。”他説,“焦裕祿精神是我的人生坐標”。

  他叫阿布列林·阿不列孜,退休前是新疆哈密地區法院法官,曾任原哈密市檢察院黨組書記、法院院長。年輕時的一次蘭考行,讓他與那片熱土,與焦裕祿精神結緣。

  追憶

  金秋瓜鄉,沐浴暖陽。9月14日,《經濟日報》記者在灑滿陽光的阿布列林的家,面對面與他交談,時光仿佛拉回到48年前。

  讀高中時,阿布列林從書報中知道蘭考有位焦裕祿。“那裏是什麼樣子?他在群眾中怎麼這樣有威望?他究竟是一位怎樣的縣委書記?”阿布列林在心中追問。1968年,懷著崇敬的心情,17歲的阿布列林和同學來到蘭考,拜謁英靈,尋找答案。

  筆直的田埂,高大的泡桐……阿布列林且行且思。焦裕祿忍著肝病折磨,帶領當地群眾戰“三害”的壯舉,讓他的心靈受到了震撼。他們來到焦裕祿烈士陵園,走訪了焦書記簡陋的家,並拍攝了那張珍貴的合影。

  從天山腳下到黃河岸邊,這次精神之旅,影響了阿布列林一生。“從那以後,焦裕祿這3個字就永遠刻在了心裏。”他説,“焦裕祿精神一直激勵著我,鼓舞我前行”。

  風華正茂時,一聲“號角”,阿布列林來到條件堪比蘭考的火箭農場當知青。他把困難當成鍛鍊的機遇:天不亮就下地幹活,每天勞動超過10個小時;雙手磨出了水泡,就涂點藥水接著幹。後來,阿布列林回城當了辛苦的翻砂工,被提拔為生産班長、團支部書記。這期間,他“遇過坎、掉過淚”,“實在挺不住,就想想焦裕祿”,一幹就是9年。

  1979年12月,表現優異的阿布列林被調入檢察院。他從零起步,邊學邊幹。為儘快適應新工作,阿布列林白天跟著老同志辦案;業餘時間琢磨業務,經常夜讀到深夜,進步飛快。

  焦裕祿精神是阿布列林的一面鏡子。面對説情者,他堅定地表明態度:“我只認法律不認人。”與他共事多年的司馬義·巴圖告訴記者,從沒聽説阿布列林辦過“人情案”,就連最親近的人找他都會碰壁。“我要像焦裕祿一樣,認真做事、科學求實。”工作中,阿布列林嚴謹細緻,“一是一,二是二,是非曲直必須分得清”。

  阿布列林的一位親屬曾因涉嫌盜竊被拘捕,案件移送到檢察院,眾親友上門,要阿布列林“把案子翻過來”。“我不能知法犯法。”阿布列林回絕了他們,那個親屬最終被依法判處有期徒刑兩年六個月。

  當年,阿布列林在蘭考看到焦裕祿的愛人、孩子對老人孝敬有加,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記。“黨員幹部不僅要有好作風,還要有好家風。”他回憶説,當時就認定一個道理:好作風離不開好家風。

  父母去世前,一直和阿布列林一起生活。只要有空,他都會在家陪伴老人。父母長年患病,阿布列林端茶喂飯,忙前忙後。老同事牙合甫·司馬義説,“孝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阿布列林以焦裕祿一家為榜樣,我們則以他為榜樣”。

  追星

  “焦裕祿就是我心中的明星。”在焦裕祿精神的激勵下,阿布列林勤奮學習、勤勉工作,不斷超越自己。

  令他自豪的是,“自己主抓的案子,都辦成了鐵案”。原哈密市檢察院有這樣一份統計:從1979年到1997年,阿布列林在檢察院工作期間,他所辦理的案件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批捕、起訴正確率均達到100%。

  曾在檢察院工作的帕提古麗·排祖拉回憶,在審查一起案件中,起訴書上寫著“盜竊1隻羊”。阿布列林質疑:到底是羊羔、大羊還是種羊?當時,一隻羊羔與大羊價格差約700元,與種羊更是相差近2000元。而價值不同,量刑也不一樣。為此,阿布列林專程去偏遠的山區調查,弄清楚是1隻羊羔,避免了在量刑上出現偏差。

  阿布列林勤奮好學,57歲時還報名參加電大學習,是班級年齡最大的學員。他説,政法工作要體現公正、公道,不持續學習增強理論水平,怎能做到這一點?無論嚴寒、酷暑,阿布列林都堅持去聽課;有時,遇到極端天氣,課堂只有他一名學生。

  實際上,從參加工作起,阿布列林一直沒間斷過學習。從書本上學,從實際工作中學,並且特別注重調查研究。“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焦裕祿書記的作風他時刻銘記,他常説:“同意批捕”四個字重如山,調查取證必須扎紮實實,公正對待每一名當事人。

  他經常坐班車甚至徒步下鄉,入戶走訪,掌握第一手信息。在審查一起案件時,他發現多處疑點,要求重新調查。結果新的證據表明,受害人在案發時有自願傾向,由此避免了一起錯案。

  不僅在工作中,在對待親情上,他也向焦裕祿看齊。阿布列林一家8個兄弟姐妹,他是長子。長兄如父,阿布列林要求弟弟、妹妹努力上進,嚴於律己。

  阿布列林的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也都在政法系統,恰巧都曾在他的手下工作。“每次提拔,都沒我們的份。”阿布列林擔任法院院長時,妹妹吾爾也提在最繁重的民事審判庭,表現優異。然而,每次在討論晉級人員時,都被哥哥從候選名單中劃掉了。妹妹想不通,哥哥解釋:“在現在的崗位上鍛鍊也未必不是好事。”他提醒妹妹:“焦書記從沒為家人謀過私利,孩子看場戲都要補票呢。嚴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每名黨員都應牢記。”

  阿布列林擔任法院院長5年,妹妹一直“原地踏步”。哥哥卸任院長職務後,吾爾也提才被提拔。如今,她卻十分感激哥哥,“那幾年雖然辛苦,但業務水平提高很快。能成長為單位的骨幹,離不開他的嚴格”。

  追夢

  “以焦裕祿精神為人生坐標”,是阿布列林一生追逐的夢。“清白做官,乾淨做事”則是這一夢想的底色。

  福建之行,可窺斑見豹。故去的張土玉曾任哈密市檢察院檢察長,老家在福建。一次,阿布列林計劃利用進修的機會,去看望老領導的家人。他把這一打算告訴同行的同事,並特別強調:路費不能報銷。同事被他的真情感動,均自掏路費,隨他完成了心願。

  其實,阿布列林並不富裕,對他來説,赴福建的1000多元路費不是小數。當老父親提出想在老宅地上建平房時,他沒能力一次拿出全部建房費,就一點一點攢材料,有錢就開工,沒錢就停工,斷斷續續蓋了8年。

  對於個人名利,阿布列林看得很淡。2002年11月,因年齡原因,他不再擔任領導職務,調到地區法院任審判員。刑事審判庭庭長帕提古麗·排祖拉曾在市檢察院工作,是阿布列林的老部下,卻成了他的領導。

  “一開始覺得挺彆扭的,但老院長為人厚道,各方面處理得非常好。”帕提古麗説,“本來從領導崗位上退下來,在地區法院過渡一下,在工作上完全不用那麼操心。但他不這麼看,每次接到案子,總是第一時間開展工作,還經常加班加點”。

  蘭考是阿布列林的牽掛。48年前首次蘭考之行後,他多次計劃再赴中原“追夢”。2014年2月,哈密地委邀請焦裕祿的女兒焦守雲作報告,得知這一消息,阿布列林激動不已,又翻出當年的照片,撫今追昔……

  4個月後,阿布列林隨哈密先進模範代表團赴河南,把翻拍、放大的那張老照片交給焦家姐弟。再次來到焦裕祿烈士陵園,當年的泡桐已長得高大挺拔,阿布列林感慨萬千。

  “學習他,不為名不為利不為己;學習他,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焦裕祿墓碑前,阿布列林眼含淚花,用維吾爾語唱起《焦裕祿,毛主席的好學生》,歌聲久久回蕩。

  退休後,阿布列林成為焦裕祿幹部學院特聘教授、新疆幹部學院客座教授、哈密市委黨校特聘教授和哈密市關心下一代委員會副主任,還被所在社區特聘為法律義務宣傳員,傳播焦裕祿精神,講解法律知識。“學習焦裕祿精神不分崗位、不分年齡。雖然退休了,但黨員這個身份並不退休,有一分光就要發一分熱。”年近65歲的阿布列林,依然走在追夢路上。(經濟日報記者 喬文匯)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