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某超市門店的一名理貨員反映,其所在超市以近10年間丟失大量裝貨用的木制托盤為由,要求全體員工分攤損失。據了解,丟失托盤總價值上千萬元,每個員工至少需要承擔500多元費用,引發員工不滿。
“丟這個東西和普通理貨員有什麼關係?”上述理貨員稱,對於此事,超市相關人員只進行了口頭傳達,且明確只收現金,要求在發出通知起3日內,要麼讓員工找回所有托盤,要麼向公司付款。
此事迅速登上熱搜榜,不少網友對超市的做法持反對意見:“為了彌補損失就把損失轉嫁到員工頭上,完全不講理”“超市丟東西,可以調監控,可以報警,為什麼要員工賠”“為什麼只收現金,超市是不是也知道是不對的,怕留下證據”……
《法治日報》記者就此事致電該超市客服,試圖詢問具體情況,客服表示對此事不方便回應,“可以對您的問題進行記錄,並向上反饋”。截至目前,該超市官方也一直未公開回應相關的爭議。
那麼,企業遭受類似損失,到底是誰的責任?能否要求員工進行賠償?
北京中銀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楊保全律師告訴記者,從目前情況來看,如此大數量的物品丟失,是企業經營管理方面出了問題,沒有建立有效的盤點、監管、防盜機制,以至於重要的企業資産疏于管理,造成大規模的損失。因此,企業應當從管理入手,規範物流、倉儲、搬運的相關流程,完善企業資産管理制度,加強企業安保制度和培訓,從根源解決物品丟失問題。而不是簡單粗暴的轉移風險,讓員工承擔經濟損失。
實踐中,也有員工為其所在企業損失擔責。
2024年7月,重慶市高級人民法院發佈了《重慶法院2023年度十大典型案件》,其中包括重慶某舞蹈公司訴姚某、周某、陳某、鄭某勞動爭議糾紛案。該公司遭到電信詐騙損失840余萬元,公司起訴涉事員工,要求賠償公司損失。最終,經法院判決,涉事員工共同承擔公司損失的10%。
法院認為,本案爭議焦點為,用人單位可否主張勞動者賠償其在履職過程中因電信詐騙所導致的損失以及賠償限度與邊界的問題。生效判決綜合考慮用人單位在管理上的疏漏、勞動者過錯程度大小、工資收入水平等因素,判決勞動者在其過錯範圍內承擔賠償責任,充分平衡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
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院教授範圍看來,員工對於公司的損失擔責應該符合以下要件:一是損失是由於員工履行職務行為造成的,即員工的行為與公司的損失之間具有因果關係;二是員工對於貨物丟失主觀上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如員工盜竊,或者員工違反職責要求,在接收供貨方的供貨時沒有認真清點,致使公司接收貨物少於合同約定。
“如果勞動者在提供勞動過程中因一般過失造成用人單位的損失,應當納入用人單位經營風險的範疇,不宜將相應風險轉嫁給勞動者。”楊保全補充道。
“我以前在藥店上班,公司規定,如果丟了什麼藥,所有員工都要平攤損失,如果藥品過期,損失也得我們平攤”“我們物流公司也這樣,入職時候告訴我們,如果每月有丟失損壞的貨物,都要由我們來分攤損失”……
記者注意到,在社交平臺,有不少網友留言稱一些用人單位為了將自身損失讓員工承擔,會通過制定或修改企業規章制度、協議約定等方式把企業正常經營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部分風險變相轉嫁給勞動者。
公司是否可以通過制定或修改內部規定、規章制度等方式對員工原本權益作出調整?
在楊保全看來,公司的內部規章制度,特別是對員工的權益産生影響的制度,其制定的程序及合法性是由法律明確規定的。公司和企業制定內部管理制度,要做到合法、合理,並經過嚴格的民主程序和法律程序,才能有效。
他進一步解釋道,規章制度的內容必須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不得與現行法律相抵觸;規章制度應合理,符合公司的實際情況和經營需求,避免過於苛刻或不合理的要求;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條的規定,直接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或重大事項,如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等,應當經職工代表大會或全體職工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並與工會或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規章制度制定後,要向公司內部公示,確保全體員工知曉制度內容。
如果有企業強行將損失的“包袱”甩給員工,在楊保全看來,我國勞動法最重要的立法目的就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根據勞動法規定,各級工會依法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對用人單位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任何組織和個人對於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行為有權檢舉和控告。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員工的合法權益應當受到法律的保護,當其自身權益受損時,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維權:第一,員工可以通過工會、職工代表大會向公司提出訴求,與公司協商修改不合理的規定。第二,針對公司制度中不合理的條款,侵犯到員工哪方面的合法權益就向相應的主管部門進行投訴或舉報,由當地勞動監察部門或相關部門責令公司進行整改。第三,如果公司不合理的規定,確實侵害了員工的合法權益,員工可以對公司提起勞動仲裁或提起訴訟,來維護自身合法權益。”楊保全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