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拉加德:G20杭州峰會恰逢其時 對全球經濟十分重要

國際新聞來源:國際在線 2016年09月02日 17:4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呂曉紅、趙新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克裏斯蒂娜·拉加德9月1日發表題為《我們需採取強有力的政策,避免陷入低增長陷阱》的文章,分析了二十國集團(G20)峰會前的全球經濟形勢,並給出了政策建議。文章説,即將在中國杭州舉辦的二十國集團峰會上,領導人將討論一系列重要議題,其中包括增長疲軟、不平等加劇以及結構性改革進展緩慢等問題。本次會議恰逢其時,對全球經濟十分重要。

  持續五年低增長原因何在

  拉加德在文章中説,全球 GDP 增速已經連續5年低於長期均值 3.7%(1990—2007年),導致這種局面的原因是,許多國家仍受危機遺留問題的影響,如私人和公共部門債務積壓、金融機構資産負債表受損等,致使需求持續疲軟。需求疲軟持續時間越長,對長期增長的威脅就越大,因為企業會削減産能,失業者退出勞動力隊伍以及重要的勞動技能喪失。需求疲軟也損害了貿易,這使生産率的增長更加不盡如人意。

  在供給側,生産率放緩和不利的人口發展趨勢都影響著潛在增長——這一趨勢在球金融危機前就已經出現。若企業對未來經濟增長走強的期待減弱,它們的投資意願就會降低,這將同時損害生産率和短期增長前景。

  新興經濟體也在減速,但減速起始於過去十年的極高增速。因此,新興經濟體的經濟放緩,更多是回歸其歷史正常水平。但也存在一些重要的共同因素: 一是中國經濟正處於從投資轉向消費、從外需轉向內需的再平衡過程中。雖然中國經濟以可持續的速度穩步增長將最終有益於世界經濟,但對於那些出口依賴中國需求的貿易夥伴而言,中國轉型帶來的成本高昂。這一過程也可能引發金融波動。第二個與之相關的情況是大宗商品價格大幅下跌,這對許多大宗商品出口國的可支配收入造成負面影響。大宗商品出口國適應這一新情況的過程是艱難和漫長的。對一些國家而言,這要求其改變增長模式。在全球增長疲軟和不平等加劇的相互交織作用下,一種阻撓改革、各國採取內向型政策的政治氣候在形成。在多個發達經濟體,10%的最富裕人口的收入在過去二十年增長了 40%左右,而最貧困人口的增長則極為緩慢。許多新興經濟體的不平等也在加劇,儘管普遍強勁的收入增長抵消了不平等對貧困人口的影響。

  多項並舉避免陷入低增長陷阱

  拉加德認為,為避免陷入低增長陷阱,需要採取強有力的政策行動。第一是支持需求,那些處於産能之下的經濟體應該這麼做。近年來,這一任務大多委託給了中央銀行。但貨幣政策的壓力越來越大,數家央行已達到或接近政策利率的實際下限。這意味著財政政策應發揮更大的作用。在利率處於歷史低位時,若具備財政空間,則正是提升公共投資和基礎設施升級的絕佳時機。

  第二結構性改革。在這方面 各國還做得遠遠不夠。兩年前,二十國集團成員國承諾開展改革,這些改革在之後五年將使這些國家的總體 GDP規模額外提高2%。但近期評估顯示,迄今為止所推出的措施,最多達到上述規模的一半——因此亟需推出更多改革。基金組織的研究顯示,若能根據各國的改革 差距來確定改革優先順序,且考慮各國的發展程度和所處經濟週期的位置,則改革會最為有效。

  第三個要素是再次振興貿易,通過降低貿易成本、撤銷臨時性的貿易壁壘來實現。人們很容易將一國遭受的全部痛苦歸咎於貿易——但若抑制自由貿易,將會導致在過去數十年給世界帶來前所未有的福祉的引擎熄滅。不過,為了讓貿易使各方受益,政策制定者應通過再培訓、技能培養以及為職業變動和地域流動提供幫助等形式,對受到負面影響的人們提供幫助。

  最後,政策應確保增長能更廣泛地被人們所分享。稅收和福利應支持低收入人群並獎勵勞動。許多新興經濟體需要建立更完善的社會安全網。教育投資可同時提高生産率並改善低工資收入者的前景。

  拉加德強調,實施上述議程需要政治勇氣。但若不作為,可能會逆轉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並因此使得過去數十年在全球範圍內創造、擴散財富的引擎熄滅,而全球決不可冒如此大的風險。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