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新聞客戶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點擊或掃描下載

國內國際圖片生活軍事人物科技文娛經濟評論

中國結構性改革為全球發展提供解決方案——迎接G20杭州峰會述評之三

國際新聞來源:新華社 2016年08月27日 18:23 A-A+ 二維碼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新華社北京8月26日電 題:中國結構性改革為全球發展提供解決方案——迎接G20杭州峰會述評之三

  新華社記者安蓓、陳煒偉、王政

  結構性問題已成為制約全球經濟動力釋放的主要問題。在G20杭州峰會召開之際,中國的結構性改革實踐愈加引起世界關注。

  面對經濟增速換擋、新舊動能轉化的局面,中國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推進結構性改革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了經濟可持續和平衡增長的動力。這不僅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貢獻,還將為全球破解結構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

  難題:結構性問題困擾世界經濟

  今年一季度,歐元區經濟環比增長0.6%,二季度進一步降至0.3%。經濟學家擔心,下半年歐洲經濟存在衰退風險。

  這是當前全球經濟面臨困境的一個縮影。國際金融危機爆發8年來,各經濟體和國際組織在運用宏觀經濟政策應對危機方面不斷出招,但全球經濟仍陷入“低增長困境”,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效應遞減,負面影響顯現。

  7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今明兩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期分別下調至3.1%和3.4%。IMF指出,世界經濟面臨“老齡化”問題,發達經濟體過度舉債,新興經濟體企業債務高企,投資低迷,失業率維持高位,導致世界經濟潛在增速進一步放緩。

  如何夯實世界經濟復蘇和增長的基礎、擺脫危機影響?如何把握科技進步和新工業革命的歷史機遇、實現世界經濟新一輪增長?

  站在歷史關口,全球在尋找根本性解決方案。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經濟在短暫高增長後,逐漸向中高速換擋,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中國領導人深刻把握經濟發展趨勢性變化,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長王軍説,中國明確不搞強刺激,而是將重點放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這不僅有利於中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還將為世界經濟發展貢獻有價值的解決方案。

  當前困擾全球經濟的深層次原因是中長期結構性失衡,全要素生産率減緩,收入分配不均和創新驅動不足。財政部部長樓繼偉説:“實現經濟強勁可持續平衡增長的根本途徑是推進結構性改革、加強創新能力和促進社會公平。”

  破題:中國結構性改革為世界經濟注入活力

  截至7月底,中國煤炭去産能完成全年任務的38%,鋼鐵去産能完成全年任務的47%。按照進度安排,全年要壓減粗鋼産能4500萬噸,退出煤炭産能2。5億噸以上。

  去産能攻堅的背後,是中國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和魄力。中國政府已出臺一整套政策體系,確保去産能落到實處、見到實效、穩妥推進,確保轉型升級取得實質性進展。

  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五大重點任務,樣樣關係到存量調整,刀刀動的是既得利益。

  惟其艱難,方知勇毅;惟其磨礪,始得玉成。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IMF總裁拉加德説,中國正在經歷的去産能以及經濟轉型儘管有挑戰、很痛苦,但這符合各國廣泛的利益需求,轉型升級將推動中國引領世界經濟前行,讓全世界受益。

  與此同時,中國加大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力度,推出一批具有重大牽引作用的改革舉措:簡政放權、國有企業改革、財稅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一系列涉及深層次利益調整的改革措施相繼推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進一步確立,政府作用得到更好發揮。

  在結構性改革釋放的巨大紅利和市場化改革培育的豐沃土壤中,創新活力不斷釋放。中國已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創業投資集聚地。創新驅動下,中國與世界深度對接融合,信息、資本、人才等要素雙向互動、緊密聯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應該致力於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通過創新驅動發展和結構性改革,為各國增長注入動力,使世界經濟煥發活力。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中國以及世界經濟具有深遠意義。創新、生産效率和勞動力素質提高將給中國經濟增長提供可持續的長期動力,改革不僅有效幫助中國經濟升級,還有助於改變世界經濟格局。”美國羅格斯大學商學院教授趙耀説。

  解題:中國行動助力全球結構性改革

  近日,河鋼集團收購塞爾維亞斯梅代雷沃鋼廠完成交割。河鋼接納該廠原有約5000名員工,並計劃通過必要的技術改造,把這家瀕臨破産的鋼鐵廠打造為中國與中東歐國際産能合作的樣板工程。

  在國內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同時,中國在國際上推進跨國互聯互通,提高貿易和投資合作水平,推動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力求通過提高有效供給催生新的需求,促進世界經濟實現再平衡。

  全球總需求持續疲弱,無論對於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經濟體,進一步推動結構性改革仍是尋求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

  中國擔任G20主席國以來,推動G20各國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已就結構性改革議程進行“頂層設計”,確定了促進貿易和投資開放、推動勞動力市場改革、鼓勵創新、提高財政可持續性等結構性改革的9大優先領域和48條指導原則,並制定了衡量結構性改革進展的指標體系。

  在即將召開的G20杭州峰會上,世界對結構性改革給予更多關注。美國智庫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客座研究員羅裏·麥克法誇爾預計,G20杭州峰會將繼續就應更多側重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還是應更加注重中期結構性改革進行討論。

  “通過結構性改革應對低增長態勢,發達經濟體要繼續提高勞動力市場彈性,促進投資和生産率增長;新興經濟體應增強經濟韌性,放鬆管制,促進競爭,推進金融部門改革。”樓繼偉説,需求管理政策仍然重要,同時要支持經濟全球化,積極應對英國脫歐等現實挑戰。

  全球共同應對挑戰,中國力量日益彰顯。“中國不是世界的一個困擾或者問題,中國是世界的‘答案’。”中歐數字協會主席魯乙己説。

  • 新聞
  • 軍事
  • 財經農業
  • 社會法治
  • 生活健康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央視新聞下載
860010-1102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