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貴州省余慶縣關興鎮農民在精準扶貧項目食用菌種植基地采收香菇。賀春雨攝(人民視覺)
雲南逐步在人口較少民族和“直過民族”聚居區實行14年免費教育。圖為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民族小學的學生在上體育課。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攝
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東嘎鄉,吸納280戶貧困人員的合作社喜獲豐收。圖為合作社社員在分揀土豆。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攝
江西會昌縣採取“竹製品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讓重點幫扶貧困農戶提高收入實現脫貧。圖為農戶趁著秋日天晴曬起竹絲。朱海鵬攝(人民視覺)
剛剛摘下貧困帽的江西瑞金市“成績單”亮眼:零漏評、零錯退、群眾認可度99.38%、綜合貧困發生率0.91%。瑞金成為贛南革命老區首個脫貧摘帽縣市。這份成績單,正是我國扶貧體制深化改革和扶貧方式不斷創新的結果。
國務院扶貧辦前不久宣佈,2017年申請脫貧摘帽的中西部20個省區市125個貧困縣中,40個貧困縣實現脫貧摘帽。截至目前,我國已有68個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脫貧摘帽步伐加快、脫貧工作質量明顯提高、貧困群眾獲得感更強等新特點突出。
5年脫貧近7000萬人——
創造脫貧史上最好成績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到治國理政的重要位置,採取超常規的舉措,全面打響脫貧攻堅戰。
5年來,我國創造了減貧史上的最好成績。全國農村貧困人口從2012年末的9899萬人減少至2017年末的3046萬人,累計減少6853萬人,減貧幅度接近70%;貧困發生率從2012年末的10.2%下降至2017年底的3.1%,年均脫貧人數1370萬人。
同時,建立了中國特色脫貧攻堅制度體系——
責任體系。中西部22個省份黨政主要負責同志向中央簽署脫貧攻堅責任書,逐級立下軍令狀,省市縣鄉村五級書記一起抓。
政策體系。中辦、國辦出臺13個配套文件,中央和國家機關出臺230多個政策文件或實施方案。各地相繼出臺和完善“1+N”的脫貧攻堅系列配套措施。
投入體系。2013—2017年,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2822億元,年均增長22.7%;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累計投入1825億元,年均增長26.9%。
動員體系。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動員各方面力量合力攻堅。
監督體系。把全面從嚴治黨要求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各環節。扶貧領導小組對各地開展脫貧攻堅督查巡查。
考核體系。組織省際交叉考核、第三方評估、財政扶貧資金績效評價和媒體暗訪,實行最嚴格的考核評估制度。
貧困是世界性難題,反貧困是人類共同任務。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成功使8億多人擺脫貧困,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跡。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指出:“精準減貧方略是幫助貧困人口、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宏偉目標的唯一途徑,中國的經驗可以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有益借鑒。”
選派43.5萬名第一書記——
配強脫貧攻堅“一線戰鬥員”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脫貧致富不僅僅是貧困地區的事,也是全社會的事。經過5年努力,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深入人心,脫貧攻堅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
為了打好脫貧攻堅戰,資金、政策等制度供給持續發力。推進扶貧資金項目審批權限下放到縣,到縣比例從2014年的70%提高到2017年的95%。累計發放扶貧小額信貸4437億元,支持了1123萬建檔立卡貧困戶發展産業。出臺財政、金融、土地、交通、水利、電力、農村危房改造等一系列政策舉措,打出政策組合拳。
為了推動扶貧政策措施落地落實,中央累計向貧困村和軟弱渙散村選派第一書記43.5萬名,目前在崗的第一書記19.5萬名。全國累計向貧困村選派駐村幹部278萬名,目前在崗的駐村幹部77.5萬名。第一書記和駐村幹部出主意幹實事,扶貧政策措施發揮最大作用。
如今,脫貧攻堅進入關鍵階段。黨的十九大明確把精準脫貧作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打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作出了新的部署。從脫貧攻堅任務看,未來3年,還有3000萬左右農村貧困人口需要脫貧,其中因病、因殘致貧比例居高不下。“三區三州”等深度貧困地區,貧困發生率高,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薄弱,致貧原因複雜,脫貧難度更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出臺,核心理念就是要聚焦深度貧困地區和特殊貧困群體,建立以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制度為主體,以慈善幫扶、社工助力為輔助的綜合保障體系。
貧困識別準確率98%以上——
貧困數據首次實現到村到戶到人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在瑞金市葉坪鄉山岐村村委會辦公室墻上,貼著一張密密麻麻的表格。貧困發生率、農戶入戶路硬化……公示上細化的15項貧困村脫貧任務指標全部完成,山岐村摘掉了貧困帽。接地氣、可操作的精準施策,成了助力瑞金脫貧的法寶。
脫真貧、真脫貧,精準施策是基本方略。
脫貧攻堅要做到精準,首先必須摸清貧困底數。2014年,在全國範圍逐村逐戶組織開展貧困識別,基本摸清了我國貧困人口分佈、致貧原因、脫貧需求等信息,建立起了全國統一的扶貧開發信息系統。目前建檔立卡貧困識別準確率達到98%以上。建檔立卡使我國貧困數據第一次實現了到村到戶到人。
精準扶貧,還體現在對症下藥,分類施策,打造“五個一批”脫貧路徑。發展生産脫貧一批,428個貧困縣開展電商扶貧試點,2.26萬個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産業扶貧風生水起;易地搬遷脫貧一批,“十三五”期間1000萬人口要“挪窮窩”;生態補償脫貧一批,37萬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通過生態護林員上崗就業;發展教育脫貧一批,貧困家庭子女免費接受職業教育、高中教育基本實現;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農村低保和扶貧開發兩項制度有效銜接,貧困人口逐步實現應扶盡扶,應保盡保。
穩脫貧、不返貧,提高脫貧質量是關鍵。
發展脫貧産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也是穩脫貧的有力抓手。江西省萬安縣枧頭鎮茅坪村村民羅人松,將自家大院的雜物間整改成了光普達太陽能電子廠扶貧車間,貧困戶實現了照顧家人、田間生産、務工就業三不誤。全縣建立扶貧車間71家,吸納1000余人在家門口務工,其中貧困戶518人。
建立防止因病致貧返貧的長效保障機制,是穩脫貧的重要制度供給。在雲南省鎮雄縣,過去是“辛辛苦苦奔小康,得場大病全泡湯”,全縣因病致貧返貧率高達30.67%。如今,通過縣裏的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政府兜底“四重保障”政策,2017年,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91.5%。
版式設計:蔡華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