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陳元秋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近年來,河北創新宣傳思想工作,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面向基層、服務群眾,依託現有的基層文化宣傳陣地資源,以加強內容和功能建設為核心,相繼涌現出一大批好典型、好經驗、好做法,打造了農村文化禮堂、社區文化家園、城市文化廣場、企業文化俱樂部、高校文化講壇等文化宣傳陣地,成為基層群眾的精神文化樂園。
近日,記者來到唐山市豐南區大齊各莊鎮大長春村。正在村民文化禮堂排練評戲的王敬寬興奮地告訴記者:“以前我們排戲都在自家院子裏,地方小,排不開。現在有了文化禮堂,我們排練更起勁了。”70歲的王敬寬是村民評戲團的領隊,2016年年底,800平方米的文化禮堂落成,評戲團有了新的排練場。
與大長春村緊鄰的趙各莊村,文化禮堂旁的村史館格外引人注目。村支書白佔民告訴記者,村史館既是一座黨史陳列室,也是一座微型戰爭博物館,裏面詳細展示了革命年代趙各莊兒女的英雄事跡。白佔民説,村史館給村民帶來了強烈的歷史自豪感和時代使命感。
文化禮堂既是文化活動的承載地,也是文明鄉風的源頭所在。在豐南區黃各莊鎮忠信莊村,一座名為“忠信廳”的文化禮堂映入記者眼簾。上周剛剛在“忠信廳”給兒子辦完婚禮的村民趙秀春告訴記者,村裏成立了紅白理事會,給村裏的紅白事免費提供場地,並且規定紅事每桌不能超過550元。“現在在禮堂裏辦婚禮,既熱鬧又省錢,我們老百姓的負擔減輕了不少,以前辦事相互攀比的情況也沒有了。”趙秀春説。忠信莊村村主任董啟成説:“自從有了文化禮堂,跳舞健身的多了,讀書看報的多了。”
農村文化禮堂點燃了鄉村文化的新希望。在城市,社區文化家園則成了人們新的嚮往。記者走進石家莊市新華區北新街社區黨員群眾服務中心二樓的“幸福大茶館”,十幾位居民正在討論“孩子與別人發生矛盾了怎麼辦”這一話題。大家喝著茶嗑著瓜子,暢所欲言,分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在馬路對面的日間照料中心,記者遇到了正在社區書屋看書的殷志存老人。73歲的殷志存是石家莊學院的退休教授,聽聞這裡的日間照料中心有聲有色,便步行半個小時過來看看。“這裡有書屋、書法班和合唱團,二樓還有供孩子們學習的科普器材,很有意思,我以後還要來。”殷志存興奮地對記者説。書法教室的負責人、76歲的雲臘月告訴記者:“社區裏經常有文化講座、文藝活動,老人們練練書法,孩子們看看書,社區生活有滋有味。”
農村文化禮堂和社區文化家園是基層宣傳的重要陣地,基層義務宣教員也是基層宣傳的重要主體。搬幾個馬扎,和鄉親們面對面圍坐在一起,用一口鄉音,為大家講述黨的十九大精神,宣講員講得興致高昂,鄉親們聽得津津有味,每到酣暢處大家紛紛拍手叫好……這是邢臺市“小馬扎”宣講小分隊在基層宣講黨的十九大精神時經常出現的一幕。
在隆堯縣梅莊蘋果園裏,一場“小馬扎”宣講活動正在進行。“人無信不立,國無德不興,家風連著村風也連著國風,注重家風教育,我們做父母的重任在肩啊。”主講人是66歲的焦海申老人。焦海申隨身攜帶著自己打印的十九大報告,有50多頁,翻開一看,有不少章節都畫著橫線,有的還在旁邊寫著密密麻麻的註釋。他説:“一有空就要學習,有了感想就趕緊記上,這樣宣講才能到位啊。”
從鄉村到城市,從學校到企業,到處都是宣傳陣地,到處都是人們的精神樂園。在滄縣東蘆村,覆蓋全村的大喇叭成了村民心中的明星;在河北師範大學,文化講壇“真知大講堂”場場座無虛席;在正定縣常山公園城市廣場,廣場舞和拉場戲每天都讓無數市民停駐腳步;在以嶺藥業集團,文化教育、體育健身、娛樂活動,企業生活每天都有新變化……
《光明日報》( 2018年01月15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