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軍營】“90後”導彈兵:發射架下的夢想
中新網北京1月9日電(王佳昕)曾被社會熱議的“90後”群體,正在成為軍隊能打勝仗的精兵。近日,中新網走進火箭軍某導彈旅採訪了四位“90後”先進官兵,聽聽他們的內心故事,聊聊他們不同於普通人的軍旅人生。
導彈發射先鋒營實彈發射前宣誓。 王傑 攝
93年黨娜:女兵不僅能保障,更能作戰!
幹練、目光堅毅、講話溫柔,是黨娜給人的第一印象。黨娜是一位女兵,也是採訪對象中最小的一位。
作為一名火箭軍戰士,黨娜當兵的初衷,是因為“小時候武俠劇看的特別多,想做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的事情,想做有意義的事情”。
談及訓練的細節,她提到,戰友練習槍支分解時,手經常被劃破,滿手是血仍堅持練習;有戰友把手槍拆一遍再裝一遍僅需要18秒鐘;感冒了也不休息繼續訓練……
“有戰友睡覺時説夢話還喊著‘號手就位’。對我來講,要更努力、更拼命才能成為他們的榜樣。”黨娜説。“女兵不僅能做好保障工作,更能作戰!”
2012年入伍的黨娜,曾被評為優秀士官3次,今年已是在部隊的第6個年頭了。同年入伍的女戰友不少都相繼退伍,但黨娜選擇留了下來。
當被問及為何留下來,她很深情的説,因為“熱愛”二字,特別熱愛身上的軍裝,特別熱愛現在的單位,所以從不後悔。
獵人訓練場上,官兵進行槍支分解訓練。 中新網王佳昕 攝
91年鄭凱迪:野外工作怕遇狼,唱軍歌克服恐懼
91年的鄭凱迪,是一名通信號手。曾榮立三等功1次,被評為優秀基層幹部1次。未來戰爭,通信越來越成為戰場上的重要專業,從某種程度上説關係到戰爭勝負。“通信兵,也許沒有點火發射導彈那麼轟轟烈烈,但無形戰場的博弈也很激烈。”
鄭凱迪向媒體描述了實戰演練的日常之一:戈壁灘上走“搓衣板路”。所謂“搓衣板路”,即路上均是減速帶,持續一百多公里。車開太慢太顛簸,戰士和武器都受不了;開太快則會揚起大量灰塵。
“有時候到達目的地後,身上的迷彩服、臉、頭髮全部變成灰色,趴在地上不用偽裝也能自然偽裝了。”鄭凱迪笑著説。
此外,鄭凱迪告訴中新網,在長達一個多月的實戰演練中,為更大投入戰鬥力,節省保障力量,戰士攜帶壓縮餅乾等乾糧“出征”。一位喜歡看“荒野求生”的戰友,竟突發奇想詢問鄭凱迪可否吃戈壁灘上幾厘米長的小蜥蜴。
面對陌生的野外環境和黑夜,戰士們也會恐懼。鄭凱迪某次單人執行單獨點位通信保障任務時,睡在路邊。半夜突起狂風,因擔心設備被風吹跑,他便上山收設備,但天色極黑,手電能見度只有三四米,無法辨別方向,周邊又常有狼群出沒。
“我當時怕狼,就唱著軍歌、戰歌完成任務。”鄭凱迪告訴中新網。
導彈發射“雙劍”合璧。 王傑 攝
91年劉赫:導彈精準命中的“幕後英雄”
來自東北的劉赫,戴著眼鏡,十分斯文,曾榮立三等功1次,被評為優秀基層幹部1次,是作戰保障營的一名政治指導員。
導彈的發射需要發射團隊,也同樣需要保障團隊,沒有保障團隊野外測量工作提供的最基礎數據,發射導彈是不現實的。導彈打的準不準,測量也很關鍵,正所謂“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現在的劉赫雖為政治指導員,曾經的他也在技術崗位搞戰場建設。“戰場建設比較急,白天帶領大家埋點位、搞測量,晚上做整理工作,把成果搞出來是很高興很愉快的事。”劉赫告訴中新網。
有人稱測地隊工作輕鬆且自在。劉赫表示否定。“我們的工作艱辛,披星戴月,戰士們不僅要帶著十幾斤的儀器裝備,還要翻山越嶺,肉眼可見的離的很近的山,要走幾公里的山路才能到達,有時要扛水泥、石子兒,工作雖辛苦,但大家都搶著幹活。”劉赫説。
入伍四年多,劉赫印象最深的事兒,就是部隊在打仗、練兵、備戰方面,有了很大的提升。此前在高校,感受不深,上學期間去部隊實習,也是較淺層次的,真正入伍後,感覺部隊的戰鬥力有很大的提升,包括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
守疆將士練兵忙。 王傑 攝
90年黃肖傑:大國長劍守護者
“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去年年底成功捍衛了火箭軍紅旗陣地的榮譽。”回憶到入伍至今最有成就感的時刻,黃肖傑自豪的告訴中新網。
黃肖傑來自安徽,曾榮立三等功1次,被評為優秀基層幹部1次,負責守護導彈陣地和大國長劍等工作。
大山深處,是黃肖傑和戰友生活、訓練的地方,也是未來的戰場,推開門窗,就是大山。山裏濕度高,戰士們很少蓋過幹的被子。
身為幹部的黃肖傑,曾和戰士一起站了9個月的崗,在安靜的夜裏,看著漫天繁星,要忍得住孤獨、耐得住寂寞、頂得住壓力。“榮譽感、事業心、責任心是真正的刻在了骨子裏。”黃肖傑説。
此外,面對嚴苛的紅旗陣地評選條件,在連長休假的情況下,黃肖傑帶領戰士們管理陣地,成功捍衛了火箭軍紅旗陣地的榮譽。“評不上,牌子就要摘下來。”
“穿著軍裝,我們定不會辜負黨和人民的殷切希望,也希望大家有機會到大山中轉一轉,感受山裏的‘風花雪月’。”黃肖傑説。(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