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本報昆明12月23日電 (記者張帆、徐元鋒)“路面鋪好那天是立冬,佤族人心裏卻跟開春一樣溫暖。”隆冬時節別樣“暖”,雲南省滄源佤族自治縣動來鄉班列村的第一條水泥路剛過“保養期”,村民們這樣開心地説,“班列村告別晴通雨阻,多虧省物價局扶貧工作隊。”這個工作隊駐村的6名黨員,組織關係全轉到村。如今在雲嶺大地,這樣的工作隊有7000多支,平均每個貧困村有5名隊員紮根幫扶。
以脫貧攻堅統攬發展全局,雲南把黨建實效體現在脫貧成效上。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已有441萬貧困群眾告別貧困,但尚有貧困人口447萬,貧困縣88個,均為全國之首。全省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大多處於深度貧困狀態。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強化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責任制,堅持大扶貧格局,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深入實施東西部扶貧協作,重點攻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任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瞄準特定貧困群眾精準幫扶,向深度貧困地區聚焦發力,激發貧困人口內生動力,加強考核監督。省委主要負責同志表示,脫貧是雲南“新時代必須打贏的第一場硬仗”,而攻堅要靠黨建“偉大工程”。抓住“人”這個關鍵,黨建扶貧雙推進,讓幹部圍著脫貧轉,黨員帶著群眾幹。
壓實“一把手責任”,自上而下五級書記抓脫貧。昭通市昭陽區是深度貧困地區,區裏按“作戰指揮部”方式抓脫貧,沙盤上貧困村的情況一目了然。“貧困不滅,寢食難安,壓力山大!”區委書記江先奎説。全省貧困縣除黨政正職“不摘帽不調離”外,分管副職也保持相對穩定。動員59萬名各級幹部結對幫扶貧困戶,選派3.8萬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6500多名貧困村第一書記,省級機關選派200多名廳處級幹部挂職到貧困縣,扶貧成為幹部的“練兵場”和“大熔爐”。去年以來,省委從扶貧一線選拔任用幹部38人。
“下沉”扶貧重心,調動“離貧困戶最近的人”的積極性。在魯甸抗震救災中表現突出的譚德軍,因帶領群眾脫貧有方被稱為“花椒書記”,去年從村黨總支書記提拔為鎮黨委委員。譚德軍説:“扶貧就是指揮棒,去年全鎮10多個大學生主動到村裏任職。”雲南擇優選拔2036名鄉鎮事業編制人員、村幹部和大學生村官進入鄉鎮領導班子,篩選7200名村幹部後備力量。以換屆為契機,選拔2600多名致富&&人任貧困村書記,同時調整379名不稱職書記。
提升創業熱情,蹚出黨員&&創業的脫貧新路。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魯掌鎮三河村,黨員劉幫強&&成立草果合作社,村支書楊賢開創辦核桃合作社,村主任劉志華辦茶園,如今,三河村群眾僅務工一項就增收逾百萬元。雲南全面推行“黨支部+”模式,支持農村黨組織和黨員電商創業,近7000個村黨組織&&創辦網店。截至目前,全省共發放“黨員創業致富貸款”67億多元。
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廣泛開展貧困戶“自強、誠信、感恩”活動。各地寓教于樂創作出《懶漢脫貧》等“辣味”作品,教育群眾“苦熬不如苦幹”。普洱市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群眾用村規民約治懶除愚,“以等靠要纏比鬧為恥”;臨滄市滄源縣,黨員婦女幫助帶領佤族婦女們整理家務、理財算賬。滄源縣糯良鄉賀嶺村佤族村民李秋英説:“現在村裏乾乾淨淨,人人都像換了個人,日子這麼過有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