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新時代新氣象新作為】開闢經濟發展新格局——長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光明日報記者 鮑盛華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趙潔
“在整個東北板塊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長春市率先在東北地區從低速增長區間回到合理區間,GDP增速位居東北各城市之首,全市經濟處在一種穩中有進、持續向好的態勢中。”進入12月中旬,吉林省長春市已經天寒地凍,但在市政府的一間會議室裏,大家的討論卻熱火朝天。來自長春市發改委、科技局、商務局等7個部門的負責人正在就今年推進的工作進行座談。説話的是長春市發改委副主任宋長者。大家的發言或詳細,或精要,言語間透出興奮與激動。
數據顯示,自2016年年底開始,長春市經濟逐步回暖。2017年前三季度,全市GDP完成4262.9億元,同比增長8%,地方財政收入完成337.5億元,同比增長8.2%。預計全年GDP將首次突破6000億大關,達到6500億元,同比增長8%左右,創4年來最好水平。
作為傳統老工業基地,汽車産業曾在長春一家獨大。近年來,長春市積極調整産業格局,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改變工業“一柱擎天、結構單一”的“二人轉”産業體系。正是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長春取得了如今的好成績。
今年4月,國家五部委公佈首批12個産業轉移升級示範區名單,以長春為核心的吉林中部(長春-吉林-松原)成功入選。以此為契機,長春市全面加強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個示範園區及北湖科技開發區、雙陽中德合作汽車輕量化智慧製造産業園等五個重點園區建設,推動經濟結構轉型。
記者在北湖科技園採訪時發現,這裡的企業家們精神抖擻,幹勁十足。“我們的合束激光器不僅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在全球市場上更佔據了90%的份額。目前我們又研發了5個産品,有2個能夠打破國外壟斷。”吉林省永利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孫尚勇激動地對記者説。談及為何選擇在園區設廠時,孫尚勇告訴記者,他是長春人,有一種回報家鄉的情結,長春有基礎,有人才,政府還從稅收、財政等各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實現了當年建設、當年竣工、當年産出,産量和銷售額雙項增長。
同在北湖科技園,自主研發了“吉林一號”等商用衛星的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正在集聚著新的發展動能。公司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韋樹波説:“今年預計達成4億元訂單,隨著年底航天信息産業園投産,預計年産30顆衛星、200架無人機。”
新經濟、新産業、新業態在長春市到處開花,集聚之勢日漸形成。2016年,長春市與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國內第一家以人工智慧為發展方向的雙創基地——朝陽訊飛AI雙創基地。同年,科大訊飛與東北師範大學、長春理工大學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人工智慧相關技術開發、教育數據大分析等領域的合作。截至目前,基地已招募35家企業,帶動科技型人才就業人數超過700人,預計年營業額將超過5000萬元。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據長春市科技局副局長張加才介紹,今年長春市科技局聯合發改委、統計局等部門,帶動城區、開發區、縣市區,認定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97戶、科技型“小巨人”企業261戶。同時拓寬企業融資渠道,設立了5000萬元的科技成果轉化引導性資金,撬動5億多元社會資金,累計為800多家企業融資超過22億元,推進了長光辰芯等一批科技企業成長為國內同行業的排頭兵。
長春處於“一帶一路”“長吉圖”國家戰略的交會點,但由於不沿邊、不靠海、不臨江,沒有出海口和直接的陸路口岸,制約了外向型經濟的發展。為此,長春努力打通外向型經濟發展瓶頸。長春興隆綜合保稅區自2014年運營以來,開通了航空、海鐵聯運、跨境公路等4條對外通道,建立起對俄、對歐的直接雙向經貿通道,跨境電商業務穩定運行。今年上半年,“長滿歐”累計承運貨物1.5萬標箱,貨值4.4億歐元,實現全年任務半年完成,運量佔經滿洲裏口岸出入境的26條中歐班列總運量的22%。
對內對外合作穩步拓展,國際合作産業園區不斷壯大。位於中德産業園的吉林省通用機械(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在抓緊生産新的底盤零部件。據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曉軒介紹,2006年由國企改制為民企後,公司一直在尋求轉型之路,後來收購了國外的兩家企業,並在德國建立了研發中心,成功轉型。目前吉通汽車輕量化零部件佔據了國內60%~70%的市場份額,與寶馬、奧迪、保時捷等開展了前期研發與後期試驗等深入合作。
冬日的長春,寒風徹骨,但新時代的新氣象卻不斷呈現,人們在改革與奮進的步伐中,用新作為抒寫著新篇章。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6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