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大年初五,在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李時珍紀念館內,來自江蘇的小夥兒何愛勇正津津有味地看著館內“漫畫墻”。記者上前一看,這些漫畫講述的是李時珍救死扶傷的故事。
何愛勇雖然是“外地女婿”,卻對當地文化很感興趣。今年春節,他隨妻子來蘄州過年。當天,趁著家人都有空,他帶著親朋好友一起來到家門口的李時珍紀念館,體驗別樣的年味。
返鄉居民最愛逛紀念館
湖北蘄春位於湖北省東部、長江北岸,是中國明代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的故鄉。
記者了解到,李時珍紀念館始建於1980年,為前館後院式中國古建園林風格。現佔地6萬平方米,由四賢廣場、四賢碑廊、紀念館、藥物館、百草藥園、墓園六個部分組成。
雖然天氣透出陣陣寒意,然而紀念館內遊人如織,不少遊客是從外地過來。館內工作人員李女士告訴記者,這裡是全國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平時來參觀的大多是學生,春節這段時間都是家庭組團來參觀,其中大部分是返鄉的居民。
除了何愛勇兩口子外,何愛勇妹妹一家也來參觀。妹夫張旭目前在上海工作,一年到頭也就春節期間回家。“小時候我們經常來這裡,學校每年春遊活動就來這裡。”張旭説,“工作後再也沒來過,這次發現這裡已重新修整過,場館更有層次了。”
帶著孩子感受家鄉文化
“一婦女腹瀉五年,諸藥無效;李時珍大膽創新,用巴豆製成藥丸,將病人治好,後用此法醫愈數百人。”
“巴豆原本是一味瀉藥,用瀉藥治好了拉肚子,李時珍厲不厲害?”張旭對著剛滿7歲的兒子張浩説著李時珍的故事,張浩似懂非懂地點了下頭。
張旭説,他和妻子雖然都是蘄州本地人,但兒子是在上海長大的。每年春節,他都會帶孩子到這裡來,讓孩子更直接地了解家鄉的文化。“我希望孩子以後走到哪都能記住自己的家鄉,更希望孩子能夠學到李時珍實事求是、吃苦耐勞的品質。”張旭説道。
對蘄春人來説,李時珍既是家鄉人內心的驕傲,也是家鄉人對醫廉文化的敬意。“我們在外地的遊子,説起蘄春幾乎很少有人知道,但説起李時珍大家都知道,尤其是《本草綱目》這部藥學巨著。”張旭坦言。
近年來,蘄春充分發揮李時珍獨特人文資源優勢,深入挖掘、整合中醫藥文化中有關廉潔元素,形成具有蘄春特色的廉政文化。
小艾草催生大産業
“在這裡給我拍一張。”循聲望去,記者看到許多遊人圍著一片竹林在拍照。”這些竹子與眾不同,竹節看起來就像一個橫寫的“Y”。原來這是蘄春四寶之一的蘄竹,另外三寶分別是蘄龜、蘄蛇、蘄艾。
網友“杭”看到竹子後立馬拍照分享到朋友圈,她説:“大家應該沒有見過這麼奇形怪狀的竹子,雖然是我老家的特産,但是我也沒見過幾次,現存量已經很少了,這幾棵是我小學時就存在的。”
正如網友“杭”所説,除了蘄艾外,蘄竹、蘄蛇、蘄龜已經不常見了。在館內的紀念品商店,記者看到出售的是一盒盒不同種類的艾類産品。令人欣喜的是,蘄艾近兩年已成為蘄春的規模産業。小小一棵艾草,在這裡催生298家企業,開發出18個系列400多個産品,産值超過10億元。
“現在帶特産,不僅有‘鴨脖子’,送與艾相關的特産,既健康又能推廣家鄉。”網友“杭”表示。
記者手記:
蘄州這個鄂東邊陲小鎮,因李時珍而聞名。小鎮裏的紀念館只此一家,是我們這一代人童年中不可或缺的記憶。小鎮的經濟不發達,留在鎮上的大多是老人和小孩,大部分年輕人都在外工作,紀念館成為這些人的鄉愁記憶。孩子大了去紀念館看看、外地人來了也去紀念館看看,紀念館成為承載蘄春文化的重要場所。無論離家多遠,無論下一代在哪成長,最難解的還是鄉愁。如今蘄春著力壯大艾産業,這是在外遊子高興看到的,我們也希望家鄉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