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八
就在《毛澤東》播出後,以《毛澤東》原班人馬為主的《鄧小平》攝製組成立。為健在的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拍攝大型文獻紀錄片,在中國的電視史上還沒有先例,攝製組兵分兩路,開始了歷時3年、行程數十萬里、採訪近千名歷史見證者的拍攝。僅在太行山、魯西南、大別山地區就採訪了近百位當事人和學者。在法國,雷諾公司的汽車鑰匙直接送給了剛下飛機的攝製組。
1997年元旦,12集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播出,鄧小平在301醫院的病榻上一集不落地看完了這部紀錄片,臉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和“兒童般的羞澀”。他的女兒鄧榕對攝製組工作人員説:許多細節我們子女都不知道,你們是怎麼挖掘出來的?她要去了20多套錄像帶,送給鄧小平醫療組的專家和工作人員。
《鄧小平》連續播放了12天,一個多月後老人家去世了。觀看《鄧小平》成了人們緬懷偉人、寄託哀思的重要方式。那些天裏,中央電視臺的播出線上,兩套錄像帶輪著播,播得帶子都發燙了。
《鄧小平》拍了3年,如同與小平同志一起生活了三年。他的音容笑貌深深地印在我們腦海裏,太難忘了。能讓小平在有生之年看到我們為他拍的紀錄片,這絕對是件有意義的事。
九
一個國家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紀錄片就是給國家續家譜,是影像史記。兩部偉人的片子完成後,我還有一個心願,那就是拍攝《孫中山》,紀念辛亥革命90週年。2001年推出的6集《孫中山》,還原了許多歷史的真相—— 孫中山實際身高為1.68米,並不是許多資料顯示的1.60米;他並非因肝癌去世,而是原發膽管腺癌轉移到肝部;3月12日植樹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在這一天去世的孫中山;除了孫文、中山樵、孫逸仙,孫中山求學時還曾用過‘泰銖’這個名字……
20世紀的中國歷史舞臺,出現了三個偉人的身影。孫中山讓中國人民醒過來,毛澤東讓中國人民站起來,鄧小平讓中國人民富起來。這是一個民族一個世紀所經歷的三個歷史性的重大變化,我和我的團隊幸運地完成了對他們的影像記錄。
從1986年到1997年的12年間,我們團隊的主要作品可概括為:《背負民族的希望》,《毛澤東》執《中華之劍》;《讓歷史告訴未來》,《鄧小平》開《中華之門》;讀《孫子兵法》于《軍事天地》,譜寫了《長征·英雄的詩》;《望長城》內外,率《人民子弟兵》高唱《長征·生命的歌。》。
十
1991年12月10日我從人民大會堂捧回了燙金的“首屆范長江新聞獎”獎盃。全國僅有9人獲此殊榮,人民日報的艾豐、新華社的南振中都在其中。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李瑞環同志出席了頒獎大會併為獲獎者頒獎。那年我48歲。
1992年10月我作為廣電部五名代表之一,出席了黨的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同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是年49歲。1997年7月,中央軍委主席江澤民簽署命令,授予我少將軍銜,授銜結束,時任總政治部主任的于永波上將對我説:“這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那年我54歲。
2004年2月,我退休了。那天一見面。時任總政治部副主任的袁守芳上將就遞給我一張江澤民簽署的命令:批准劉效禮退休。那年我61歲。
央視美麗女策劃、專欄作家董岩在一篇對我的專訪中寫道:“退休後的劉效禮並沒有真正休息,他擔任了中國視協紀錄片學會的會長,還受邀成為一些高校的兼職教授。在中國紀錄片學會那明亮而樸素的辦公室裏,劉效禮笑著説,紀錄片是屬於年輕人的;退了休,我又成了一個兵了。午後的陽光照在他的臉上,很溫暖,在他純樸率真的笑容裏,我看不到一絲大師和將軍的影子。我知道,這些身外之物,早已被他歸零了。” 一切都是電視的恩惠,我也確實把一切身外之物都歸零了。一位朋友説:“你享受掌聲40多年,現在該享受一下生活了”。我想也是。 今年清明節剛過,弟弟來電話説在修整我家老房子時,在一個陳舊的老年櫃子裏發現了9年前父親留下的遺囑,其中有很大的一段是對我先逝的母親的愧疚。還發現了我49年前的入伍通知書,上面寫著:“ 劉效禮同志: 你以實際行動,擁護兵役法,積極地響應祖國徵召,擔負起保衛祖國的神聖職責,這是很光榮的。經審查,認為你適合服現役的條件。望你接此通知後,即準備入伍服役,並於七月六日前往市招待所集中。 濰坊市兵役委員會 一九六二年七月五日”
近半個世紀,我當過“駱駝”、當過“獅子”、掌聲一陣陣響起來。現在,我想重歸人生起點:當一個嬰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