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庫專題央視精品頂級首播走近真相紀錄30分CCTV9

人與海之印象——電視紀錄片《海路十八里》創作談

李汝建紀錄片名人工作坊 央視網 2012年02月10日 15:00 A-A+ 二維碼
掃一掃,觀看精彩紀錄大片

原標題:

 3、刻求哲學闡釋

 用哲學思維解析事物—以重復的表現方式 紀錄人與自然的存在狀態 

《海路十八里》之所以能夠被廣泛的認可,是因為作品給觀眾帶來了多角度的認知層面,而這一認知的獲取是生活帶給我們最初的感動,並把這一感動不斷地提升和豐富,使之成為形成作品思想主題和藝術表現的命脈。我們堅信只要作品保持住最初的感動,並忠實紀錄作者認識其事物的感動過程 作品就會非常真實,就會使觀眾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與其保持同步的感動。其實感動的過程就是作者由淺入深、由表及裏認識事物的過程。紀錄片與其説是紀錄客觀存在,不如説是紀錄主觀對客觀的認識過程。

紀錄片的真實存在於主觀對客觀認識—認識—再認識之中。沒有主觀的能動作用,就不會有對客觀本質的揭示,就不可能給觀賞者提供多角度、多方位的理性思考。

 從直觀來講採挖過程只是一個瞬間,如何把眼前一個個瞬間定格在歷史之間,如何讓人細緻入微地品味瞬間裏的生命狀態。我們從哲學的層面進行了反復思考,最終確定以重復的手法來解析瞬間,從中放大我們的哲學思考。為什麼要以重復的手法來解析瞬間呢?通過觀察我們發現生活原本就是由一個個小的“重復”組成的。從宏觀的角度講,200年來生活在這裡的人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潮退而進,潮漲而出這種人與自然相依相融的景象每天都在重復,從微觀的角度看,每次採挖過程分為走進、採挖、走出三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一種行為在相對的時間內無數次“重復”來完成的。可以説,“重復”體現著他們的生命本質、生活方式、生存狀態。因此,我們在表現手法上,從結構、節奏、敘述、景別上,強化“重復”的意念,並使其極至化。如果説這種“重復”的表現方式也許給人帶來平淡、單調的感受,恰恰正是這一感受廓清了生活原本就是如此,廓清了生活裏每一個人的常態,因而使觀賞者在觀賞片子的同時,也看清了自己,感受到了片中自然、親切、真實的生活。

正因為“重復”在此片被賦予明確的指向性,才得以把生活中的一個個瞬間串聯起來,使原本平淡、單調的生活産生出震撼人心的力量。“重復”不僅呈現平淡、單調的生活,還讓觀賞者感受到在平淡、單調的生活裏蘊涵著快樂和滿足。快樂就在你身邊,快樂就在艱辛的勞作之中。這也許正使此片被人認可的地方。

綜上所述,紀錄人與自然的存在狀態,對從事紀錄片人來講是一生一世的課題。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是需要創作者以自身的生命與其所要紀錄的事物相伴。對人與自然存在狀態的認識與表現的程度,是和創作者的歷史觀、哲學觀、美學觀是否成熟有著密切關係。事實上,通過小事件反映大氣象的過程,也是創作者歷史觀、哲學觀、美學觀走向成熟的過程。它受制于創作者歷史取向、哲學取向、美學取向的限定。因而提高和完善創作者歷史觀、哲學觀、美學觀的修養,是解決小事件反映大氣象的關鍵所在。那麼,歷史、哲學、美學三者在通過小事件反映大氣象的過程中是一個什麼的關係呢?為了便於説清楚,我們把三者比喻成一支糖葫蘆。我們把拍攝到的一個個客觀事物等同於一個個山楂稱之為歷史,把穿接一個個山楂的竹籤稱之為哲學,把包裹山楂的糖漿稱之為美學。一個個山楂經過竹籤穿接被組合在一起,再經過糖漿的包裹,成為可供人品嘗的食品(如圖4所示)。從中我們可以明白紀錄片所紀錄的小事件,大氣象,就是把一個個具有歷史意蘊的客觀事物,經過哲學意識的穿接,使之形成內容的實體,實體經過視聽美學的表現,成為可以欣賞的電視作品。
                                                                                                         

 

實踐證明,創作者要想通過小事件反映出大氣象,必須要以歷史、哲學、美學的思維方式和方法,來認識和表現人與自然生存關係,進而使作品具有獨特的發現和價值,其發現和價值,又必須在世界廣泛認知的範圍內,否則也是毫無意義。這一點對作品走向世界至關重要。(如圖5所示)
 

圖5

  • 央視紀錄片
  • BBC 專場
  • 美國國家地理專場
掃一掃
掃一掃,用手機繼續閱讀
央視網新聞移動端
央視新聞客戶端iPhone
央視新聞移動看!
CBox移動客戶端
下載到桌面,觀看更方便!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302 Found

302 Found


CCTV_WebServer
860010-1118010100
1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