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走基層 百縣行-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特別報道 >

專家解讀百強縣:科學評價助推縣域經濟科學發展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23日 12:5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中國經濟網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16日訊(記者曹偉)近日,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教授張佔斌、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克玉、中郡縣域經濟諮詢(研究)所所長劉福剛、縣域經濟資深專家孟憲江四位做客中國經濟網《中經在線訪談》欄目就我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研究與評價、民間研究諮詢機構評價縣域經濟百強縣等熱點話題進行了解讀和探討。

  專家們在訪談中對中郡縣域經濟諮詢所(以下簡稱:中郡所)長期從事我國縣域經濟研究和評價工作並形成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進行了充分的肯定,同時針對縣域經濟百強縣評價的熱點問題進行詳細的解答以及對我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出了建議。

  縣域經濟百強縣科學評價助推縣域經濟科學發展
  據中國經濟網記者了解,中郡所自1998年成立以來,經過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目前已建立起包括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縣域科學發展在內較為完善的評價體系,隨著調研工作不斷進行和深入,該體系還在不斷地豐富與完善。
  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主任張佔斌教授在《中經在線訪談》中説:“(中郡所)能過從實踐調查,掌握一手資料出發進行研究,我覺得工作開展得非常有意義”,“從我了解的情況,從它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就開始堅持原則,完全在研究的基礎上完成評價工作,而且它這種評價工作已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數據的準確性和客觀性能夠保證評價的質量”,“對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更加客觀,應該説也更加符合我們黨中央所倡導的科學發展這麼一個理念”,
  的確,每年“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評價報告一齣爐,就會立刻成為媒體報道的熱點。全國形成了縣域經濟競相發展的局面,也營造了“比學趕幫超”的氛圍。“遼寧現象”、“蘇北速度”等目前已經成為縣域經濟專家們研究的焦點。

  民間研究諮詢機構評價很正常
  面對中郡所作為一個民間研究諮詢機構能否評價縣域經濟的疑問,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克玉指出,“在一個成熟、開放的市場經濟體制下,由非官方的,也就是我們所説民間的一個專業性的機構來對一個地區、一個行業,甚至一個國家經濟狀況進行評價,應當是最正常不過的事情。”據他介紹近期紛紛出爐的一些企業500強、富豪榜、金融證券等級等排名榜單均由國內外的專業民間機構所發佈。“甚至前一個月前剛剛發生的,美國標準普爾對於美國主權國家的信用等級體系進行評價,所以説這是一個很正常的情形,就是由民間機構來評價。”他説。
  王克玉繼續解讀,依照我國統計方面的法律法規,有“統計資格”,而沒有所謂“統計資質”一説。“統計資格”是對政府部門內從事統計工作人員和政府統計工作直接對接的企事業內部的從事統計工作人員所要求具備的統計資格。就是為了保證政府採集的數據遵循統一的標準。也就是説,相關企事業內部的人員,你如果向政府統計管理部門報送你本單位的數據的話,需要有統計資格。”他解釋到。
  王克玉教授表示,中郡所其業務領域是收集、調研本企業以外的社會某個行業或某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的信息,進而依據遵循一定的指標和程序,進行分析、評價,然後出具諮詢意見和報告。由此可以看出,該機構與跟統計資格和所謂的“統計資質”並不相干。他進一步表示:“所謂的統計資質問題,是一種想當然的思維模式,從法制的角度來看,恰恰是沒有法律依據的。我國的行政許可性法律法規也沒有規定説某個企業要從事社會經濟研究、評價必須具備統計資質。所以對企業來説,沒有統計資質問題。”
  同時,張佔斌教授也講到,中郡所採用的數據更多的是來自政府公開發佈的經濟發展數據、政府工作報告、各種年鑒、調研取得的客觀數據等。他認為這本身不是做統計工作,更多的是一種對比、評價和分析。他説:“它(中郡所)把指標加在一起通過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和縣域科學發展這兩大類來比較。我覺得這個有一個很好的引領作用,既弱化了GDP,又展現了縣域科學發展所更加需要的指標體系,這個探索非常有意義。”他繼續説,“我覺得民間有這樣一個組織,認認真真做這樣的事情,是非常值得肯定,也應當給予大力宣傳。”
  對此縣域經濟專家孟憲江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就説:“贊同與質疑並存是很正常的。現在社會發展了,更多的是有不同的意見和聲音,關鍵是我們怎麼對待這些事情。社會的發展更需要有一個包容的姿態,對於一個新生事物的發展,能夠有更多的包容與支持,來引導和推動它能夠朝著正確的方向去發展,從而形成一個和諧氛圍,我覺得這個比較重要。”

  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加強研究和統籌、分類評價和指導
  記者從各方面了解獲悉,由於經濟發展起點不一樣,同時受天氣氣候、地理位置、自然環境等因素影響,縣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短板”。按照中郡所之前發佈的測算,以人均地區生産總值為例,全國最高的一百個縣與最低的一百縣之間,數值要相差十五倍。
  對此專家們在訪談中就呼籲應當加強縣域經濟研究,出臺差異化的政策和幫扶措施,提高對縣域經濟發展的統籌力度。縣域經濟資深專家孟憲江講,“要加大對縣域經濟的統籌力度和力量,建立起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專家建議政策措施的出臺一定要建立在廣泛深入、科學客觀的調研和分析基礎之上。“所以我們經濟的研究、分析、評價的工作,在對於我們引導或者糾正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角色方面,具有很大的參考作用,參考意義。”王克玉稱。
  縣域經濟發展進入新時期,劉福剛表示,縣域經濟發展進入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科學發展的新時期,一定要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和注重統籌縣域發展,縣域發展包括縣域經濟、縣域社會、縣域文化,縣域政治、縣域生態這些綜合性的工作,必須將縣域經濟的科學發展與縣域的科學發展結合起來。他説:“針對縣域經濟來講,提高縣域經濟競爭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要走內生性發展道路,而內生性發展道路也是一種可持續的道路。”
  張佔斌教授最後説,“今後隨著我們國家的發展,加大對縣域經濟的關注和評價,越來越重要,這個工作不能削弱,而且要更加加強,希望有更多的民間組織能參與進來,來把這項工作做得更好,而且從我們國家主體功能區劃分來看,有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縣域這裡邊也有一些根據不同的區類也有一些安排,因此今後對於縣域經濟的發展在評價上也要分類進行,通過不同的分類,更好的能夠體現出縣域的整個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