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問計達沃斯 >

向松祚:全球經濟失衡 週期性衰退恐難逆轉

發佈時間:2011年09月10日 00:13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hannelId 1 1 1

    美債陰雲,加重了全球經濟再次探底的風險。QE3料將在9月祭出,對中國經濟轉型影響幾何?全球復蘇前景暗淡,二次探底真的要來了麼?刺激經濟,各國還有多少顆子彈?而處在危機漩渦中的中國,是該韜光養晦還是主動出擊?9月11日,我們推出了“《對手網絡版特別節目:問計達沃斯》”系列訪談節目的第一期《逃不開的全球經濟衰退》,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理事兼副所長向松祚,中國國際金融學會理事趙昌會在本次節目中圍繞著全球經濟上述問題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討論,並最初得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設性意見。

    期間,向松祚指出,人類的經濟體系本身是存有內生規律的,會呈現週期性增長、週期性衰退的趨勢。目前全球經濟在之前幾十年的發展中形成了三大失衡,而想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結構性的發展問題,恐怕就不是短期內,以及實施幾次寬鬆的貨幣政策就可以解決的課題。

    以下為向松祚精彩觀點問答摘錄:

    CNTV:近期,由美債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使得全球經濟學界對於全球“二次探底”已經到來的討論再次變得熱烈起來,對此,您的看法是怎麼樣的?

    向松祚:想要説清楚這個問題,首先要看“探底”這個概念是怎麼定義的。有關於“底”怎麼定義,學界是有分析的,有的人認為探底講的就是負增長,也有的人認為緩慢增長就叫探底。如果我們把發達經濟進入負增長等同於“二次探底”,我覺得可能性並不大,因為發達經濟體減速是事實,但再次陷入負增長的可能性不大。比如美國經濟可能在2%,甚至以下,歐洲可能在1.5%,甚至以下,日本可能會在1%,甚至以下,但除非出現很大的動蕩事件,出現負數的可能性不大。

    但是這三大經濟體佔全球總量的60%,所以這三大經濟體緩慢增長,新興市場經濟體,也包括中國在內的數據也會相應的慢下來。因為新興經濟體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快速增長,所以説新興經濟體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和地區在這幾年增長速度也會下來。從全球的大趨勢來講,如果我們用戰略眼光來檢討我們全球的金融體系變化,就會發現其中的深層規律性內容。

    我認為人類的經濟體系本身,無論你採用哪种經濟制度,你是採用市場經濟制度也好,還是採用計劃經濟也好,還是混合經濟體也好,可能經濟體系內生的發展規律就是會呈現週期性增長,週期性衰退的趨勢。如果經濟在減速的過程中政策出了問題,這個經濟週期性衰退可能就會更加嚴重。

    所以從這個大的框架裏面分析的話,我認為2007、2008年到現在的金融危機仍然是整個經濟週期波動的一個表現,或者是又一次經濟週期的調整。那麼這個經濟週期的調整,我覺得我們要從全球整個經濟的失衡來看。我所提到的這個“全球經濟失衡”的概念跟美國財政部的定義是完全不同的。我定義的“全球經濟失衡”主要是圍繞著三個方面展開,而這三個方面造成當下我們全球經濟的困難。

    第一個失衡就是在過去40年,由於全球貨幣經濟體系崩潰以後,全球的貨幣是沒有約束的,所以這個使得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嚴重背離了,這是我集中想要表達的一個重點。在70年代,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比例是1:0.8,到80年代的時候,這個比例是1:1,但現在已經上升到了1:4.4,虛擬經濟存在著一部分的炒作因素,而虛擬經濟是受我們未來經濟預期影響的,這就造成了現在全球市場一旦有風吹草動,人們的信心馬上會有影響,接下虛擬經濟就會受打擊。用一個比方來形容,現在的全球經濟就像是得了高血壓,這個病非常的難以治愈。

    第二個失衡就是全球化失衡,什麼叫全球化失衡,我們今天講很多都是全球化,我們貿易也全球化,中國的産品賣到世界各地去,但是我們有一個最主要的沒有全球化,就是人口沒有全球化。産業都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了,發達國家出現失業的就會成為必然的後遺症,對於這種結構性失業,各國政府可以解一時卻很難根治。另外,對於新興經濟體來講,製造業、實體經濟轉移到自己國家了,但是全球的購買力還在發達國家手上。所以即便製造産品的是我們,我們沒有地方消費,我們在全球消費裏處在一個弱勢的地位。這種失衡我相信還需要很長時間才能調整過來。

    我講的第三個失衡,就是全球金融化,很多新興市場國家是消費不足的,而西方發達經濟體,由於他們掌握著貨幣金融的購買力,他們消費過度,都是借貸消費,這種財富配置的不合理也是不可能持久的,因為這個失衡可能是最終制約全球經濟增長的一個大掣肘。

責任編輯:周紅艷

熱詞:

  • 向松祚
  • 經濟失衡
  • 週期性
  • 衰退
  • 美債
  • 歐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