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破題 > 分析評論 >

國民收入分配嚴重失衡 城鄉收入差距正擴大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30日 14:51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上海證券報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30年來,中國農民收入保持7%以上增速,從全球來看,這是令人稱羨的成就。但有兩個變化更值得關注:一是收入來源的變化,二是收入分配格局的變化。

  從1990年到2008年,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比重從20.2%上升到40.9%,農業收入比重從66.4%下降到38.9%,工資性收入已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最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在經濟高速增長背景下,城鄉收入增長率差異導致了城鄉收入差距持續擴大,按照不變價計算,兩者之間比值從1985年的1.53:1上升到2008年的2.64:1,説明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出現了較嚴重失衡現象。

  要素市場,特別是勞動力市場改革滯後直接制約了農民充分利用市場機制促進增收。

  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促進農民增收的明確目標,即2020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相當於平均每年保持6%的增長速度。根據預測,實現這個目標雖然有較大的可能性,但在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長更快的情況下,未來城鄉收入差距可能繼續擴大,從而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成挑戰。從統籌城鄉發展的角度看,實現農民收入更快地增長,特別是探索農民收入增長快於城市收入增長的可能性,才能遏制和扭轉城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要求實行城鄉平衡發展戰略,在統籌城鄉發展的基礎上,通過要素市場改革,推動農戶之間的分工分業,提高農業的專業化和現代化水平。同時,通過工業化和城市化發展創造更多的非農就業機會,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步伐,利用勞動力市場機制提高工資性收入,為農業和農村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有三條途徑:一是發展高效農業增加農業收入。隨著農業剩餘勞動力逐漸減少,農業生産中機械、種子、化肥、農藥等投入大幅度上升,節約土地和節約勞動的現代要素投入,發展現代農業和高效農業的條件逐漸成熟,應該積極推動農業的生産方式向現代化農業和高效農業轉變。

  二是利用勞動力市場機制提高工資性收入。通過消除地區和部門之間的生産要素流動障礙,建立和規範統一的國內要素市場,勞動力流動將帶來同質勞動者之間的收入均等化,從機制上創造農民收入持久性增長的源泉,進而消除城鄉收入差距。

  三是通過城市化和工業化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城鎮化和工業化的就業效果是農民收入可持續增長的重要保障。我國城市化和工業化仍然處在上升階段,通過加快要素市場改革,推動城市化和工業化,並實現其充分就業,仍然具有較大的空間。

  中國正處在從二元經濟向一元經濟過渡的關鍵時期。經濟結構轉變為建立農民收入長期增長機制提供了歷史機遇,但能否抓住這個歷史機遇,提高農民收入增長對經濟增長的響應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今後的要素市場發育和體制改革。目前,中國社會經濟結構變化和政策環境為加快農民收入增長和縮小差距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在這樣大背景下,深化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要素市場的體制改革,將在提高要素配置效率的同時,改善城鄉之間和地區之間的收入分配格局,突破農村發展的“溫飽陷阱”的體制牢籠,借助政府和市場之間相互增進,實現城鄉平衡發展。

  在這個過程中,重視農村教育和人力資本投入,培育新型農民,不僅可防止遷移帶來的農村人力資本的流失,而且通過教育和培訓,訓練大批新型的産業工人,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熟練的勞動力供給和補充。更重要的是,通過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能夠在提高勞動力技能的同時,提高其工資收入水平,進而通過利用勞動力市場機制改善初次分配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例關係,為縮小收入差距奠定市場化的制度條件。今後改革的方向應朝著建立全國統一的、競爭性的要素市場,這樣,我們不僅能夠實現農民收入翻一番的政策目標,而且還可以迎來收入差距由擴大變為縮小的轉捩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