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中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破題 > 分析評論 >
發佈時間:2010年06月30日 14:29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羊城晚報
今天出版的《人民日報》海外版刊發題為“解決分配不公正當其時”的熱點評析,文章提到,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是對既有利益格局的深度調整,涉及中央與地方、政府與企業、群體與群體之間的關係,是一項極其複雜、敏感、重大的改革,有“三大認識誤區”急需引起高度警惕。
一是“人均GDP3000美元闖關論”。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被認為是“矛盾凸顯期和發展黃金期”,而我國目前已經總體上越過了3000美元。一些人認為,既然已經闖過“危險期”,很多問題自然就隨之逐步解決了,當務之急還是要做大GDP,收入分配不公不會影響大局。
二是“自動修復論”或“市場調節論”。還有一些人認為,收入差距擴大是市場經濟帶來的必然結果,最終還要靠市場機制去解決。突出表現在勞資關繫上,對於農民工長期低薪問題,他們錯誤地認為,勞動力價值是由市場機制決定的,政府不能去干預,政府只能出臺最低工資指導線。對勞資分配中出現的新動向、新矛盾,他們往往只從維護社會穩定的角度去看待,很少思考當市場之手失靈後,政府之手究竟該如何出招的問題,處於一種無為狀態。
三是“沒什麼大不了論”。也有一些人認為,中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強的,收入分配差距拉大,還是處在可承受的範圍,不應該大驚小怪。一些地方把廉價勞動力作為招商引資的重要條件,在提高勞動者報酬上積極性不高,各地都有“比低”而不是“攀高”的心理。
多位專家提出,當前社會各界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的期盼很高,十分關注正在制定的《收入分配製度改革指導意見》、《工資支付條例》等文件,而今年又是編制“十二五”規劃草案的關鍵一年,社會更期待改革收入分配製度能夠在“十二五”規劃草案中得到充分體現,並且有具體安排。多位專家建議,“十二五”期間,我國應更加重視立法對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的基礎性作用,把解決收入分配問題逐步納入法治化軌道。
國家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建議,要像抓節能減排那樣,通過可量化的方式來推進收入分配改革,比如城鄉收入差距比、行業收入差距比、基尼系數等衡量收入分配狀況的主要指標,我們究竟在未來5年或10年要控制到什麼水平,是可以有個階段性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