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3月28日,瑞典哥德堡,中國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書福,與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席財務官劉易斯 布思,鄭重地在一份協議書上簽下了各自的名字。中國人以100%的控股,成為頂級品牌汽車沃爾沃轎車公司的老闆!
消息傳出,舉世關注。
澳大利亞廣播公司説,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將加速推動中國汽車稱雄世界!
中國中央電視臺的評論員認為,這一收購行動具有標誌性意義:世界汽車産業的重心已經從歐美轉向中國!
然而,多數中國主流媒體在報道此刻的李書福時,幾乎都回避了“英雄”這個字眼。原因何在?因為人們現在還不敢作出這樣的論斷——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有如蛇吞象,消化得了嗎?”“理念更先進、經驗更豐富的歐美人,都對它的連年虧損無可奈何,難道李書福有靈丹妙藥嗎?”
20多歲成千萬富翁
1963年,李書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一個貧窮的山村。從小調皮的他因3分之差沒能考上大學。拿著父親給的120塊錢,李書福做起了照相生意。最開始,他只能背著相機在公園裏或大街上給人拍照。半年後,他用積攢起來的錢,租了一個店面,開起了照相館。
李書福偶然發現,家鄉有些工人生産的冰箱零部件銷路很好。他也開始在家生産,做好就親自送到冰箱廠去賣。1984年,李書福和幾個兄弟合夥辦了黃岩縣石曲冰箱配件廠,21歲的他擔任廠長。一年後,他做了一個更大膽的決定:生産電冰箱。到了1989年,他的北極花電冰箱廠的年産值超過千萬,每天到工廠拉貨的車子排起了長隊。
這時國家對電冰箱實行定點生産制度,民營的北極花電冰箱廠不在其列。
冰箱廠關門之後,李書福南下到深圳大學“充電”。但他的興趣並不在讀書上。逛裝潢材料市場時,李書福發現有一種進口裝修材料的市場前景很不錯,便中斷學業回到台州,聯合幾個兄弟重新創業。他的工廠生産出了中國第一張美鋁曲板,後來又成為全國第一家鋁塑板生産廠商。直到今天,它仍然是吉利集團的主要利潤來源之一。
海南房地産熱又讓他心動。他帶著幾千萬元的資金來到海南,卻遭遇地産泡沫破滅,幾乎血本無歸。對於這段經歷,李書福不願多提,但他並不懼怕失敗。他説:“失敗,這些都是實踐的過程,是在學校裏學不到的。”炒房失敗後,李書福意識到自己只能做實業。帶著這條深刻的教訓,他又一次回到浙江。
動了造車念頭
在深圳學習期間,李書福花6萬元買了一輛中華牌轎車。“轎車是什麼?不就是四個輪子、一個方向盤、一個發動機、一個車殼,裏面兩個沙發嗎?”憑著這股無畏的勁頭,李書福把目光投向了全新的領域。
上世紀90年代,汽車行業還沒有向民營企業開放。李書福找到台州市黃岩區經委的領導,剛把要搞汽車的想法説出口,就得到了一句“不可能”的答覆;找到省機械廳,答案還是“不可能”,還多了一句:“你去北京也沒用,國家不同意,工廠不能建,汽車就是生産出來也不能上牌。”
李書福沒有就此放棄。他決定走迂迴路線,先辦摩托車廠。“在(對摩托車廠的)參觀中,我發現製造摩托車原來如此簡單,裏面有很大的利潤空間。”
一開始,李書福對摩托車一竅不通。他買來樣車,把它拆掉琢磨其中的原理,再按照市場需求進行改良。一年以後,李書福造出了中國第一輛踏板摩托車,産品投放市場後一直供不應求。但李書福始終不忘為將來建汽車廠佈局。他在浙江臨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買了一塊850畝的地,名義上説是要生産摩托車,實際上卻在籌建“吉利豪情汽車工業園區”。
李書福的造車夢是從模倣開始的。1996年,奔馳剛剛推出新車,李書福就買了兩輛。後來他又到一汽,把紅旗車的底盤、發動機、變速箱都買回來研究,最後果真“依葫蘆畫瓢”造出了一輛車。“玻璃鋼的,紅旗轎車的底盤、發動機,外觀跟奔馳E200一模一樣。”李書福興奮地開著這輛車上街兜風,卻很快受到警告:沒有生産許可證造出來的車是“犯法的”。
在一次飯桌上的聊天中,李書福得知四川德陽監獄下屬的一個汽車廠有生産經營權。他急急忙忙趕到德陽,與其合資成立了“四川吉利波音汽車有限公司”,後來改名為吉利汽車製造有限公司。
1998年8月8日,吉利生産的第一輛車下線,李書福專門搞了一個“下線儀式”,發出去700多張邀請函。但由於當時這輛車尚未列入國家規定的生産目錄,來捧場的只有一位副省長。“我當時真想哭。辦了100桌酒席,卻沒有來賓,這是什麼滋味?”李書福在多年後談起當時的場景時,仍有些心酸。
“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
1999年,時任國家計委主任的曾培炎視察吉利集團,李書福對他説:“請國家允許民營企業家做轎車夢。如果失敗,就請給我一次失敗的機會吧。”
漫長的等待終於有了結果。2001年11月,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前,吉利豪情登上汽車生産企業産品名錄,吉利集團成為中國首家獲得轎車生産資格的民營企業。
在創業初期,李書福用廉價轎車打開了國內市場。當時的吉利美日和吉利豪情,每輛價格都在3萬多元。高檔一點的吉利優利歐售價也不過4萬元。超低價位引發了同類小轎車的降價風潮,汽車不再是有錢人的專屬。
但享有價格優勢的同時,吉利卻成為廉價低端的代名詞,它甚至被戲謔道:“開吉利車要有一不怕死,二不怕苦的精神。”另外,因為過於模倣其他汽車,吉利也沒少吃官司,李書福的處境十分尷尬,情緒也極端低落。有人説他快瘋了——見人就講自己是怎麼造出3萬元轎車來的。有一回,他與同事喝酒後號啕大哭:“我一不偷、二不搶,每天從早晨6點半工作到晚上11點,辛辛苦苦辦企業,為什麼別人總嘲笑我?”
也許就是從那時起,李書福萌生了收購世界級汽車品牌的念頭。與此同時,李書福也在改變自己。過去他連30元以上的襯衣都捨不得穿,現在卻穿起了西服。
2007年,吉利開始實施全方位戰略轉型,從“造老百姓買得起的好車”轉向“造最安全、最環保、最節能的好車”。現在的吉利已經不再造4萬元以下的汽車。實施戰略轉型的第三年,吉利汽車銷量達33萬輛,比2008年凈增10多萬輛,同比增長達48%;實現銷售收入165億元,同比增長28%。一個全新強大的吉利汽車品牌形象正日漸清晰起來。
和吉利的銷售業績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李書福的“瘋狂言論”:“要像賣白菜一樣賣汽車”、“讓中國的汽車走向世界,而不是讓全世界的汽車跑遍全中國”……正是這些言論,讓李書福獲得了“汽車狂人”的稱號。
經營這個巨大的産業帝國,曾有記者問他有沒有壓力,李書福的回答是:“我沒有壓力,真是沒有壓力,什麼叫壓力我不懂,因為我是農村來的。你説我怕什麼,失敗了沒有關係,回去種地、養龜、養蝦,對不對?承包兩畝地,一畝地種菜,一畝地種水稻,怕什麼呢?有吃有喝。”沒有這樣的心態,李書福也許很難堅持到現在。
8年“獨愛”沃爾沃
2002年,拿到汽車生産許可證不久的李書福,就在一次內部會議上對員工們宣佈:“我們要收購世界名牌沃爾沃!” 但當時,收購沃爾沃只能以“夢”的形式留在李書福的大腦中,因為他“沒錢、沒本事做成(這件)事情”。
2002年,李書福一度謀劃著要收購英國羅孚汽車,但因缺乏經驗,又“不懂規矩”,最終慢了一步,輸給了南京汽車公司。4年後,他又盯上了奔馳汽車的時尚車型Smart,但對方根本看不上吉利集團,一上來就提出了讓他難以接受的苛刻條件。
兩次失敗後,李書福終於迎來了機會。2006年,吉利集團贏得英國百年汽車企業錳銅控股公司的垂青,雙方合資成立了上海英倫帝華合資公司,在上海生産知名的倫敦黑色麵包出租車,實現了“英國品牌中國造”。2008年,李書福又趁著金融危機帶來的機會,拿下全球排名第二的澳大利亞DSI自動變速器公司。
了解李書福的人都説,他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了向他的“沃爾沃夢”靠攏。全球知名汽車品牌多的是,李書福為何“獨愛”沃爾沃呢?這是因為,沃爾沃幾乎能滿足他對汽車品牌的所有要求:
首先,他需要用沃爾沃這個有著80多年曆史的國際名牌,使自己走上高端路線。吉利集團財務顧問在一份報告中説:“沃爾沃是一傢具備造血和持續發展能力的公司;擁有4000名高素質研發人才隊伍;擁有低碳的發動機生産技術;有分佈于全球100多個國家的2400多家經銷商……”
其次,他一直想成為中國汽車界倡導“節能、環保、安全車”理念的&&人,而沃爾沃正是以節能、環保和安全性聞名全球的。李書福説:“福特和沃爾沃這10年來,花了上百億美元研究新能源技術,就這一點,我覺得用18億美元買下來很划算。”
1999年,美國福特公司收購沃爾沃轎車公司,但用盡千方百計也沒能扭轉其連年虧損的局面。
曲折收購路
在接受《環球人物》雜誌記者採訪時,李書福透露,2007年,他曾經去了一趟英國,到匯豐控股公司的總部“找錢”。得到對方的融資支持後,他親往美國拜訪福特公司高層。當時,福特公司深陷財政困境,虧損額高達126億美元,為此不得不甩掉捷豹、路虎等知名品牌,但即便如此,它仍然捨不得出售沃爾沃。
雖然碰了一鼻子灰,但李書福仍不死心。他曾連續兩年跑到美國底特律參加車展,目的就是找機會和福特公司的首席財務官喝杯咖啡,“聊聊沃爾沃”。對方卻告訴李書福,福特的重組自救計劃已初見成效,不會考慮賣沃爾沃。“我們福特一年的銷售額是150億美元,折合人民幣是1000多億元。”這句話背後的意思很明顯:只有福特公司這樣的跨國企業,才有資格擁有沃爾沃。
最初,在福特公司高層看來,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的計劃,完全是“蛇吞象”式的妄想,是自不量力的表現。然而,李書福軟磨硬泡的時間長了,福特公司的很多人都記住了這個黃皮膚、笑瞇瞇、執著的中國民營企業家。因此,2008年底,當福特公司決定甩掉沃爾沃這個“包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李書福。
2009年初,李書福接待了一位遠道而來的客人——福特公司獨立董事約翰 桑頓。桑頓拜訪吉利集團,只有一個目的:考察有意收購沃爾沃的買家的實力和誠意。結果,他得出這樣的結論:福特公司應該認真考慮吉利集團的收購提議。
在福特總部,李書福的收購提議被討論了好幾個月。但出於保護知識産權等方面的考慮,董事會內部始終未能達成一致。
為了説服福特公司,李書福通過一家英國公司,找到了全球頂尖的律師事務所富爾德、會計師事務所德勤、著名汽車諮詢公司羅蘭貝格和著名企業並購公關公司博然思維,組建了一個200多人的談判團隊。“談判的艱苦程度是難以想象的,光是雙方準備的資料和談判記錄,就重達幾十公斤,吉利集團談判團隊的成員,由於經常往返于國內和歐洲之間,常常早上醒來時都反應不過來自己身在何處。”一位曾參與談判的人士説。
李書福還“挖”來了4位業界的頂級精英——原華泰汽車集團總裁童志遠、原英國石油公司的高管張芃和袁小林、原菲亞特動力科技中國區總裁沈暉,打造全新的管理團隊。這個團隊既了解國際並購事務的規程,也熟悉與歐美國家政府打交道的套路,因此成為吉利集團收購沃爾沃行動的決策機構。
工會問題是中國企業在海外收購行動中經常遇到的“攔路虎”,李書福也碰上了這個難題。一次,在和沃爾沃公司的工會代表談判時,對方給李書福出了一道難題,問他能不能用3個詞來説明為什麼吉利是最合適的競購者。當時,場上的氣氛有些尷尬,主持人本打算出來圓場,但李書福擺擺手,決定自己面對這道難題。英文不太好的他回答説:“我想説的3個詞就是I love you。我愛你們,我愛沃爾沃這個品牌。運營好沃爾沃品牌以及愛護沃爾沃的員工、保障員工的利益,是吉利的責任和義務!”李書福的這番表白,贏得了現場一陣熱烈的掌聲。
2009年10月31日,福特公司終於在兩個競購者——法國雷諾汽車公司和中國吉利集團當中作出了選擇:吉利集團被列為優先競購者。
2009年12月,福特對外宣佈已和吉利達成框架協議。
此時,沒有人再譏諷李書福“癡心妄想”,2010年3月28日的簽字儀式,只是他為自己的夢想畫上一個句號而已。
沃爾沃復興計劃
如今,外界最關心的是,李書福將如何運營沃爾沃這個品牌。
3月28日,李書福在簽約儀式上的發言一語中的:“吉利不生産沃爾沃,沃爾沃也不生産吉利。”他説,沃爾沃是一隻“應該回歸森林的老虎”,要解放這只“老虎”,就需要恢復沃爾沃自身的價值。據悉,沃爾沃目前的管理團隊將被保留。
李書福已為沃爾沃制定了一份“復興計劃”——其一,沃爾沃在瑞典和比利時分別有兩個汽車組裝廠,在瑞典還有一個發動機生産廠,李書福決定把這些主要的研發和生産基地都留在歐洲。他説:“我們不想要一款在‘第三世界’製造的豪華車形象,而是想要一款歐洲豪華車的形象,儘管它是由中國廠家擁有的。”其二,通過在中國設廠,利用中國相對廉價的勞動力,大幅削減沃爾沃轎車的生産成本。有消息稱,李書福計劃在北京或天津建立年産30萬輛沃爾沃轎車的新工廠。其三,銷量方面,李書福計劃在未來4到5年的時間內,把沃爾沃的年銷量從現在的40萬輛提升至100萬輛。其四,技術和産品革新方面,他希望每年都有新産品在瑞典工廠下線。為此,他將保障沃爾沃的開發費用,以便研發出效率更高、排量更小、更環保、重量更輕的發動機……
雖然這一“復興計劃”還未真正邁出腳步,但樂觀的李書福已放出豪言:“吉利打算在兩年內讓沃爾沃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