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客服設為首頁
登錄

中國網絡電視臺 > 經濟臺 > 對話 >

《對話》專訪農行:股改後如何在服務三農與業績訴求中尋得平衡

發佈時間:2010年09月02日 14:45 | 進入復興論壇 | 來源:CNTV.CN

評分
意見反饋 意見反饋 頂 踩 收藏 收藏

    CCTV《對話》供稿

    陳偉鴻  CCTV《對話》欄目主持人
    張  雲  中國農業銀行行長
    黃錦永  廣西省田東縣蔬菜種植大戶

    陳偉鴻:農行未來會服務三農,可能是成為我們股改當中的一大亮點,吸引了很多投資人,但是在另外一些人的眼中,這個亮點可能不能稱之為亮點,有人稱之為雞肋,會覺得説,三農這樣的一個業務,好像食之無味,棄之又可惜,所以接下來我會從中國農業銀行這幾個字當中,再選擇這樣的兩個字,來進行一個新的拼接,這次是銀行和農業放到一塊,很多人覺得這是水火不相容的兩個詞。

    張雲:我用一個“德”字來概括銀行和農業兩個字,其實從大的方面來講,我們的國家領導人常常講,三農事業的發展是一個德政工程,體現了對廣大農民的重視,體現了對農業的重視,體現對中國經濟發展的長遠的一種戰略考慮。其實我們在服務三農的行動中,我們的員工是非常辛苦的,這幾年我們的農行的員工在給農民發放小額貸款中已經犧牲了5位員工,他們是在深入到農村田間地頭的時候,有的翻船,有的交通事故,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就是要有奉獻的意識,要有愛心。帶著愛心,帶著奉獻的精神,為廣大農民,為三農事業服務。    那麼與此同時,這個“德”本身也要體現農業銀行是一家商業銀行,我們必須規範地運作,其實有的同志把銀行和三農往往用水和火的關係來比較,從某些領域,從某種角度來看,的確是水和火的關係,但是如果説我們找到了商業化運作的方式,找到了防範風險的有效的途徑。那麼,如果説我把它比之為找到一口鍋的話,那麼你把水盛到鍋裏邊,下面去燒火,既可以把水燒開,但是也不至於把火撲滅,在這個過程之中,説到底,銀行必須按照規範化的商業銀行去做,而不能不計成本,不講風險。

    黃錦永:原本我是一個種香蕉的大戶。1997年由於南方凍災,我遭受了嚴重的損失,大概損失了8萬以上,那年由於凍災,我的香蕉運不出去,白白地爛掉在地上。緊跟著第二年,2008年,又來第二次的災難,連下了一個多月的雨,造成香蕉普遍發病,在當地賣到兩三毛錢還沒人要,連續遭受兩年損失,我總共損失了差不多15萬以上,那麼我著急得很,我就跟農行申請提出借貸款。我接到貸款之後,我立刻把香蕉全部鏟光,重新翻地,改種香椿,當年就獲利了。獲利之後,我非常感動,我就寫了幾個大字,挂在我的承包地,感謝田東農行的支持。

    陳偉鴻:有沒有把你種的香椿送給他一些?

    黃僅勇:當時香椿還不成熟。

    陳偉鴻:董事長去的不是時候。

    黃僅勇:那時候有一點香蕉送給他吃了。

    陳偉鴻:然後他有什麼表示呢?

    黃僅勇:他表示祝賀。這兩年我開始慢慢地恢復過來了,現在我又開始有錢存進農行了。我雖然不會炒股,不過以後我發財了,我的錢一定是存在農行,就這麼個意思。

    陳偉鴻:好,謝謝。他的香蕉在當時已經是兩年絕收了,銀行放貸給他會不會風險太大了,我們的風險真的做到了足夠好的管控嗎?

    張雲:其實對農行來説,對農民,特別是圍繞著種植業發放貸款,確實有很大的風險,這個風險的化解我想還是需要有更多的金融體系,大家形成一個風險分擔的機制,比如説建立相應的保險公司,建立相應的貸款擔保機制,同時農民自己在貸款的時候,也要貸適當的額度,銀行自身當然在貸款之中也還要有一些擔保的措施,比如説聯戶擔保等等。那麼通過這些措施,從總體上來説,能夠化解農民的貸款風險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