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首次公開募股(IPO)項目首次上會“衝關”失利,不僅會改變發行人的命運,也會影響保薦人的“腰包”。統計數據顯示,逾三成首次上會受挫的發行人,再次上會時另擇仲介機構,與原保薦人分道揚鑣。
二次衝關過會率87.84%
證監會發審委7月31日發佈的公告顯示,神舟電腦IPO申請獲通過,這家先後4次衝刺IPO的發行人,在經歷3次失利後終於拿到登陸資本市場的“通關證”。從而引發市場對多次衝關IPO項目的關注。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目前,A股市場多次(含二次)上會衝刺IPO的發行人共148家,其中只“衝關”兩次的發行人有142家,“衝關”三次的有6家。值得關注的是,二次“衝關”的過會率也才87.84%,有18家發行人二次“衝關”時再次鎩羽而歸,其中又有4家在第三次“衝關”時才圓了上市夢。
對於“衝關”而言,成功過會也並非高枕無憂。Wind數據顯示,有5家發行人首次過會後,卻折戟在會後事項審核上,這5家公司分別為勝景山河、西林科、立立電子、蘇州恒久和大東南。其中,西林科在第一次會後事項審核取消後,第二次會後審核依然未獲通過。
從時間上看,去年“二進宮”上會通過率略低於今年。去年二次上會通過為78.38%,而今年以來“二進宮”的通過率則上升到了83.33%。
逾三成企業換保薦人
值得關注的是,在148家多次上會的發行人中,有49家更換了保薦人,佔比高達33.11%,這也從側面反映出這些保薦人對發行人掌控力不夠,或者説發行人對保薦人工作不認可。
如果以保薦人被更換、項目流失來統計的話,則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一批中小保薦機構或老牌保薦機構對項目的掌控力明顯低於市場上的新銳保薦機構。
統計顯示,在首次“衝關”失敗後,處於項目流出前三名的保薦人分別為“華泰係”(含華泰聯合證券和華泰證券)、安信證券和光大證券,流失項目分別為5個、4個和3個。另外就是一批中小保薦機構,在首次“衝關”失利後,與發行人基本都分道揚鑣。
而將發行人“二進宮”選擇發行人作為項目流入為口徑來統計則顯示,平安證券和國信證券兩家新銳保薦機構表現最為搶眼。這兩家投行分別獲得流入項目數高達6家。
從項目選擇保薦人的效果看,對其順利實現IPO的作用也的確不能小覷。資料顯示,大東南首次“衝關”選擇海通證券作為保薦人後,于2004年6月23日成功通過發審會審核。但在變更保薦人至恒泰證券後,2007年6月11日卻被發審委否決。保薦人變更回海通證券後,大東南2008年4月11日終於再次成功過會而實現I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