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7月20日,證監會方面在回應市場熱點問題時表示,將在前兩次降低費用的基礎上進一步降低交易手續費,整體降幅約為20%,具體的實施方案正在研究制定之中,預計9月1日前推出。
今年以來,監管部門在降低市場費用方面可謂動作不斷。6月1日,滬深交易所開始實施降低市場交易費用,幅度達25%,而商品期貨交易費用平均降幅高達30%;7月13日,監管手續費標準降低50%。如果此次降費得以實施,對於中國資本市場來講,今年堪稱不折不扣的“降費年”。
監管部門頻頻降費的舉措,不僅僅是降低市場費用與交易成本這麼簡單,更是維護市場穩定以及恢復投資者信心的手段。以今年的首次降費來説,監管部門在“五一”前宣佈從6月份開始降低交易費用,其呵護市場以及提振投資者信心的良苦用心是不言而喻的。其一,股市方面,自股指在今年初探低2132點之後,雖然經歷了一波反彈,但其後人氣明顯不足,市場表現低迷。特別是在A股連續兩年“熊霸全球”的背景下,更需要政策利好與來自監管層的強心劑助力股市。其二,期市方面,從2010年11月以後,所有商品期貨交易品種的手續費全部實行雙向徵收,這極大地提高了投資者的交易成本,令期貨交易量下滑十分嚴重,也導致各期貨公司經營舉步維艱。在這種情況下,降費實乃大勢所趨。
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今年的首次降費對於投資者而言卻是“只聞雷聲不見雨點”。那些本應由投資者享受的降費“紅利”,最終卻進了券商的腰包。不少券商不執行降費這種為投資者減負的政策,其中不乏中信證券這樣的大牌券商。有的券商不執行減負政策的理由,竟然是“降費通知是由交易所和中登公司下發的,而不是來自證監會”。
對於計劃于9月前實施的這次降費,證監會方面特別強調,投資者將是直接受益人。但投資者能否成為真正的受益人,其中的利益是否會再次被相關券商以種種理由竊取,顯然需要引起監管部門的重視。否則,降低交易費用將可能變成開給投資者的空頭支票,為投資者減負將變成為券商增利,而這顯然不是監管層的初衷,也是廣大投資者所不願意看到的。曹中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