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網絡電視臺|網站地圖 |
客服設為首頁 |
經濟潛在增長率存在逐步放緩趨勢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
2012年上半年GDP增速連續六個季度回落,並創下十三個季度以來新低,分析原因,我們認為本輪經濟下行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短期來看,我國經濟面臨政策主動調控和外部負面衝擊雙重影響。政策主動調控是當前我國經濟增速持續放緩的重要原因。為了抑制通脹,2010年10月我國開始進入加息週期;為了抑制房地産市場過熱,政府不斷加大對樓市的調控力度;為了維持地方經濟的穩定可持續發展,政府開始清理地方融資平臺,加強對平臺貸款的監控,放慢地方政府的基礎設施建設,以防形成較大的不良貸款壓力。
次貸危機之後外部衝擊加大拉低了我國經濟增長,這部分影響主要反映在出口方面。次貸危機之後歐債危機持續影響,日本受地震災害衝擊,發達國家整體經濟復蘇疲弱,而新興市場國家則出現經濟增長和通脹同步放緩的趨勢。外部需求不振導致我國出口受阻,今年1-4月出口增速持續低於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降低。同時我國經濟增速放緩,國際經濟復蘇乏力導致美元資産受避險需求追捧,國內資本流入減少,境內需求也隨之降低。
二是中長期來看,“入世紅利”和“人口紅利”等前期經濟高增長的拉動因素正在逐步減弱,我國經濟潛在增長率存在逐步放緩的趨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加入WTO的“入世紅利”受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正在消失。自2000年我國加入WTO以來,我國與外部經濟聯絡不斷加強,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大提高,但隨著入世效應的逐步減弱以及次貸危機的爆發,出口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已經明顯減弱。從歷史數據來看,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的拉動從1999年的-0.1個百分點提高到2005年的2.6個百分點,2007年次貸危機之前仍對當年GDP産生了2.5個百分點的拉動力。次貸危機之後的2009年則驟降至負拉動3.6個百分點,2011年稍有恢復,但仍為負拉動-0.4個百點。其次,人口紅利逐漸結束和勞動力成本上升趨勢降低了潛在經濟增速。預計中國人口紅利可能在2015年左右結束,人口結構正在向老齡化方向發展,而老齡化將導致年輕勞動力供給數量下降、勞動力成本逐步上升。按照國務院2月8日發佈的《促進就業規劃(2011-2015年)》,“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形成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職工工資收入水平合理較快增長,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實際上2011年全國共有24個省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達22%。